欧庙镇属于哪个区 欧庙镇风水先生( 二 )


欧庙的庙址在今欧庙镇粮管所的位置 。20世纪30年代初的欧家庙 , 占地15000平方余米 , 东毗欧庙南街 , 西邻欧家祠堂 , 南接福音堂 , 北靠欧庙街王家巷子 。庙宇坐南朝北 , 共六进 。前三进是平房 , 后三进是殿堂 , 东西建有侧楼 , 庙的对面还有一戏楼和一排平房 。整体建筑是明清建筑风格 , 砖木结构 , 青砖碧瓦;飞檐拱门 , 雕梁画栋 , 明窗彩户;殿堂辉煌 , 松柏环抱 , 相当雄伟壮观 。善男信女谒庙上香 , 络绎不绝 。
1935年7月7日 , 汉江涨大水 , 欧庙被淹 , 红楼、西楼、大殿幸存 , 很多灾民在此度难 。1940年 , 日本侵略者攻占欧庙 , 欧庙被付之一炬 。从此 , 庙舍荡然无存 。
欧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陆路“南北通衢”的交通干线——荆襄古道 , 起襄阳城南凤林关 , 经欧庙西南6华里处的潼口驿站 , 南往荆州方向;水路“汉江”出襄阳城 , 经欧庙东6华里 , 南向宜城 。欧庙临近南北陆路、水路大动脉 , 且在其中间 。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 , 欧庙“旧有土阜 , 周围干河” 。阜 , 意谓土山 。说明清代时的欧庙周围土山环围 , 且四周有濠 。
欧庙土地肥沃 , 是鱼米之乡 。粮食、棉花、油料 , 水产品等应有尽有 。
历史上 , 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 , 欧庙遂成为襄阳南边的军事堡垒、要塞和屏障 。欧庙若失 , 殃及襄阳 , 唇亡齿寒 。
清康熙年间 , 吴三桂反清占领长江以南大片土地 , 康熙皇帝平藩伐吴离不了后方的粮食等物资供给 , 欧庙就成了“军供站” 。
清朝政府为此修建欧庙 , 且围绕欧庙修建了12华里的城池 。20世纪50年代 , 城池尚存 。城墙高 4~6米 , 墙脚宽6~10米 , 墙顶宽3~5米;城濠宽4~6米 , 深3~5米 。1958年“大跃进”时 , 城濠被填;1969年 , 城墙、城濠毁弃殆尽 。
清嘉庆初年 , 襄阳是王聪儿白莲教起义的策源地 。清政府用“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 , 筑寨堡、并村落 , 令百姓移居其中 , 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 , 进行防守 , 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民众的联系 , 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 , 力量日渐枯竭 , 最终起义失败 。
【欧庙镇属于哪个区 欧庙镇风水先生】欧庙当时就是清政府“坚壁清野”“寨堡团练”的基地 。欧庙一个卸任的知县梁友谷回到欧庙 , 与其子一起监督修筑了一道环绕陈稍渡的土墙 , 并把附近的村民集中到里面 。同时 , 武生蔡运升训练的乡勇成了这里的防卫核心 , 使白莲教起义者未能进入这一区域 。
清同治《襄阳县志·卷之六·人物志·耆旧》记载:“梁友谷 , 字若赤 , 号静斋 , 生而端重 , 初就传读书 , 性迟钝 , 能强记 。乾隆乙卯举于乡 , 拣发江西 , 再摄崇义县事 , 有惠政 , 改补广西灵川宣化等县 , 会内地民与安南人争金银厂 , 聚众械关 , 捧檄往按 , 称平 。允丁母艰归 , 哀毁致疾 , 遂养疴林下 。嘉庆初 , 教匪扰襄 , 倾赀练勇 , 为防堵计 。时避难者众 , 建席棚以居之 , 续闻于官发银米若干数 , 难民赖以安 , 虞部陈诗为作《放赈行》 。嗣议修欧家庙土堡 , 周三十余里 , 载辎重入者 , 不下数十万户 , 布置严密 , 贼不敢犯 , 襄城恃为犄角 。将军明亮率兵过境 , 见而叹曰:‘使所至 , 皆如梁君 , 贼焉得逞 。’再荐于朝 , 以病固辞 , 自毁家纾 , 难后贫愈甚 , 终日课孙 , 曾读晏如也 。卒年七十有七 , 崇祀乡贤 。子印文 , 江西新昌县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