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的传说 江津莲花石传说( 二 )


“买舟重到几江滨,烟水空蒙夜月新,回首琵琶歌舞处,翠钿冷落不成春 。”400多年后的今天,当再次吟诵起谢秋芳所留下的这首绝命诗时,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
如果说清初剧作家孔尚任所写的《桃花扇》中,江淮名妓李香君和白衣书生侯方域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无数读者动容的话,那么谢秋芳则以自己的故事,上演了一部江津版的《桃花扇》 。

莲花山的传说 江津莲花石传说

文章插图

莲花山的传说 江津莲花石传说

文章插图

莲花山的传说 江津莲花石传说

文章插图
极具考古价值的不谢莲花将“永远”消失?
“听说了吗?莲花石时隔11年,又浮出水面了 。”2018年2月23日至3月3日,因长江水位持续降低,莲花石露出真容,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一睹花容 。
时光飞逝,当年古人为祈求丰年,在岩石上所凿下的文字,却与迄今不足百年的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原理完全吻合,成为珍贵的水文资料 。
“从南宋乾道年间至今,莲花石可考证的出水次数为18次 。”张亮告诉记者 。每次莲花石出水都会吸引大量文人雅士聚集于此,他们所留下的题刻忠实地记录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国二十六年之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通过考察这些诗题所在位置,我们可摸索出长江水位变化规律,从而为修建水利设施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也对长江两岸的生产建设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考查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
此外,因莲花石露水时间甚少,踏石题刻者多为本土文人士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江津自古便是文化厚重、墨翰书香、人文素盛 。
文物专家指出,目前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还在江心、能自然出水的只有江津莲花石 。其余的枯水题记,要么变成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要么搬迁岸上(奉节的“水落至此”碑),要么永眠江底,难窥真面目 。
然而,因江津城区长江段属三峡库区的库尾,莲花石的这一次露面极有可能是它的“谢幕表演”,不谢莲花或将“永远”消失 。
大自然的伟力,让江津山水生辉;上千年的传承,让江津人文焕彩 。虽然沉入江底,但莲花石上面的珍贵史料却不会轻易失传 。早在2007年,江津区就启动了莲花石题刻资料抢救保护项目 。未来,市民可借助电脑模拟,一睹这千年水文题刻奇观的全貌 。
旖旎风景中内蕴深厚文化积淀,文化遗存与风土人情水乳交融 。这朵千年不谢莲花,在时光更替中隐于城市,却又居于尘世,见证着津城的山水人文传奇 。
【莲花山的传说 江津莲花石传说】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