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也被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 。“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 。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 。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中元节的习俗  
祭祖  
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  
烧包  
烧包:“七月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节期,分别有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  
放焰口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由来】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