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正确的奖励方式 过度奖励有什么危害

奖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  
用得好,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用不好,就可能掉进自己挖的坑里了......  
前几天,科大大的亲戚们围坐在一起,开启了吐槽娃的模式:  
“女儿很贴心地给我捶背,我就打赏了她10块钱,从那以后,她都不忘向我伸手要小费,不给钱就凑活干......”  
“儿子喜欢画画,爷爷平时会拿小汽车来奖励,渐渐地,儿子开始关心起奖励来,家里的小汽车都能办个车展了......”  

对孩子正确的奖励方式 过度奖励有什么危害
  
文章插图  
好心的奖励,怎么就让孩子的行为跑偏了?到底什么样的奖励才是正确的?今天,科大大就来捋一捋,宝爸妈们完全可以照着做起来  
~  
过度奖励,2大危害要知道!  
① 孩子的“胃口”会越撑越大  
我们经常会用奖励的手段来刺激孩子,为什么?因为效果立竿见影,操作简单粗暴!  
可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适应”奖励:有奖励的时候,会铆足了劲,像打了鸡血一样;没奖励的时候,提不起劲来,像泄了气的皮球......  
甚至原来自己可以做的事,如刷牙、吃饭,也得有个“甜头”才愿意配合......  
② 削弱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当我们完成大脑的预设目标时,大脑会加速分泌“快乐素”,我们就会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  
外部奖励会使大脑的预设目标发生变化:从完成刷牙、乖乖洗手、独立吃饭等事情,转移到获得“棒棒糖”“可爱多”等各种奖励 。  
这样一来,如果下次没拿到点好处,孩子可能就不会很好地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宝爸妈就会火大:孩子有了好行为,我们还不能奖励了?  
当然不是!就像大人,适当的奖励会让我们工作更有干劲!对于孩子,要警惕“德西效应”!  
警惕“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召集了一些学生来解答有趣的智力题:  
第一阶段,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他把学生们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每解答一道难题,就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另一组仍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是无奖自由活动时间,两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继续答题 。  
实验结果发现,在无奖自由活动时间,得过奖励的学生,答题兴趣明显降低;而没有得过奖励的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解题 。  
后来,很多相关的实验得出结论:  
当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内在动力)时,如果不断奖励(外在动力),不仅不会强化,还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兴趣,这就是“德西效应” 。  
那么,什么样的奖励才是正确的?  
正确使用奖励,效果翻倍!  
① 说清楚  
不断强化好行为将可能带给他的好处:  
“你好好收拾玩具,下次再想玩的时候,马上就能找到了!”  
“你看,玩游戏的空间变大了,可以请小朋友到家里玩了!”  
在《妈妈是超人》里,女儿咘咘挑食严重,不爱吃蔬菜,贾静雯没有拿出零食,而是耐心地跟她讲吃菜菜的好处:长高高、变漂亮 。  
为了让女儿咘咘吃蔬菜,贾静雯使出浑身解数  
对于小宝宝,这个好处最好是即时的、有必然联系的:  
当孩子不想去洗澡,这时,如果说“你现在去洗澡,明天就奖励你一个可爱多”,“去洗澡”和“吃可爱多”,就没有必然联系了 。  
而如果换成“你现在去洗澡,然后我们会有更多的看书时间,今晚还可能多看一个故事呢”,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强化好行为 。  
② 多鼓励  
孩子最需要的,始终是大人的肯定 。  
比如,他能用勺子吃饭了,这件事本身就能带给他成就感,这时,大人再用一些口头鼓励,他是有动力做得更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