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七夕节分别与什么有关 七夕古人吃什么

中秋节和七夕节分别与什么有关?关于中秋节月饼的传说:  

中秋节和七夕节分别与什么有关 七夕古人吃什么
  
文章插图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关于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  
孤儿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经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后只分得一头很有灵性的老黄牛相依为命 。  
后来一次放牛的时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并告诉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会留在凡间,牛郎按照老牛说的看到漂亮的织女心生爱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后来两人很谈的来,织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过着男耕女织幸福的生活 。  
天帝知晓后大怒,押解织女回天庭,老牛带着牛郎去追织女,王母在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为他们搭成了喜鹊桥,两人在银河上终于相会 。此时感动了天帝,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这也是七夕节的由来 。  
乞巧节的食俗有哪些?每到这一天,各地人们会用不同形式祭拜织女,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七夕饮食风俗,一般称之为“巧食” 。  
古人过七夕,都有哪些风俗活动呢?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七夕节就是古人的情人节 。  
其实不然 。  
最早的七夕节始于汉代,又名:乞巧节,当时还未有情人节一说,反而是独属于女孩儿的节日,甚至一度比春节还要热闹 。  
如西汉时期著名的杂史文集《西京杂记》所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再到南北朝时期,有一本风物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  
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古代女子们会“登高望月,穿九孔针,引五色线”,祈求七姐能赐自己心灵手巧,因古汉语中“乞”字有“祈求”之意,因此称为“乞巧”,自然也称作“祈巧”,意为“祈求心灵手巧” 。  
因此古人把七夕节这一天,也称之为“乞巧节” 。  
这便是“乞巧节”最初的来历,至于七姐,正是织女的别称(另有一说,七姐即是“七仙女”),广州一带也曾流行拜七姐,亦有节日:  
“七姐诞” 。  
再到唐代,乞巧节已经成为皇宫必过的佳节,唐太宗李世民便在这一天登上乞巧楼,宴请群妃,以美酒鲜果祭祀牛郎织女 。  
待到席间,嫔妃们则手持九孔针与五色线,面向月亮穿针引线,对月乞巧,往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引得民间百姓纷纷效仿 。  
《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 。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  
再到宋朝,乞巧节来临之前,由七月一日开始,东京城内便会搭建“乞巧市”,各路商贩齐上阵,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吸引各家姑娘游玩采购,为七月七日乞巧节当天做好准备,其盛况之隆重,堪比过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