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诗歌《清明》和关于清明的诗歌
清明(原名:杏花村) 杜牧
【诗歌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注: 这首诗文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 。第一,这首诗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
因为这首诗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这首诗从来没出现过,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后来突然冒出来,标著是杜牧,最早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 。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 。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 。所以这首诗词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
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过去的时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节,后来只剩下清明了,清明集合了过去所有春天节日的特征 。有的时候歌咏清明就是歌咏春天,所以清明节的诗词既有上坟的悲喜交集的,也有是纯粹的高兴,就是游春喜悦的大量诗词 。
【诗歌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
- 有没有什么养生的小茶方中草药 平时喝什么养生饮品最好
- 江南的美食在春季百姓日用何事何物来养生 春季干燥喝什么粥
- 这种口是心非的男人都是什么心理 男人迷恋你的身体说明
- 中医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养生调理 阴虚和阳虚同时存在吃什么药
- 男士养生会所怎么样 加盟男士美容养生馆项目
- 健康养生方面应注意些什么 秋季起居应遵循的原则是
- 夏天喝什么茶比较好 秋季养生茶
-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差别在哪里 华夏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怎么样
- 人们应该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吗 中医饮食养生保健知识
- 美容养生馆怎么做推广 开在小区里的美容院怎么推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