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双减政策”下,父母想清楚这三点便不再焦虑
当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后,无数家长都焦虑不已,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担心孩子过不上好生活……
要想缓解家长内心的焦虑,我们要先来分析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的原由。有人说,国家这样的举措是为了实现社会阶级分层,也有人说,“双减”政策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我觉得国家的“双减”政策是从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出发,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先成人,只有孩子身心健康,将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那我们家长又为何如此焦虑呢?我觉得我们主要是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很多人觉得高考决定命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能过上好生活。如果别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自家孩子却落榜了,那孩子的一生都毁了。为了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在孩子上学时,我们家长就开始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成绩,生怕自家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一方面,我们无数家长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让孩子学知识:认字、背古诗、做算数,但我们家长只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却不明白“知识不等于文化”,更不明白当“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时,学再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文章插图
因为孩子从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知识,大多数时间都穿梭在各个培训班里,无数孩子开始厌学,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十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如此庞大的数字依然没有惊醒我们家长。
孩子不仅是我们父母的孩子,他们还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摇国之根本,国家自然不会答应。
家长一系列的担忧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好。弄清楚上面两点原因放下焦虑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国家与我们的家长的初心是一致的。
文章插图
那么如何家长如何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呢?我觉得我们需要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一、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家长|“双减政策”下,父母想清楚这三点便不再焦虑】我们只想要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吗?即使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也必须要他学习好。我想我们大多数家长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一定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幸福,学再多的知识也是为了过得好。这才是我们身为家长的初心,只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在这个大环境中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孩子人格健全是孩子学习好、收获幸福的根本,但学习好没有健全的人格作支撑,他就成了一个拥有知识的怪物,一如北大天谢宇弑母案,害人害己。所以,父母做任何事都应该以孩子身心健康为基准,既是对孩子负责,又是对更多的人负责。
可见,人格健全、品学兼优、成人达己才是我们家长内心最想要的孩子。
文章插图
二、一个人靠什么立足于社会
近些年来,无数人都认为只要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就有了立足于社会的资本。事实上,无数孩子上了大学,即使很多名牌大学生也闲赋在家。
有学历并不等于有能力,有能力并不等于有品德。古往今年,凡是取得大成就、为世人所景仰者无不是品德高尚之人。厚德载物,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一个人的人品才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腺样体肥大的孩子家长有吗 腺样体切除手术费5万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广西一小学生感染新冠后离世,真痛心!家长要加强重视起来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