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框架,育儿不焦虑,这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育儿指导书
文|弥小木
这几年看过很多的育儿书籍 , 比较偏爱框架类的育儿书籍 。 因为框架类的书籍 , 会将育儿划分为几个阶段 , 根据阶段不同 , 养育重点有所不同 。 这样的书籍 , 更有方向性 。
有这样的阅读偏好 , 来自于阅读宋明妮的《育儿的逻辑》 , 那是一本养育思路很清晰的育儿书 。 那本书更多的是 , 作者育儿心得的总结 。 最近看的《从出生到独立》 , 也是框架类的书籍 , 不同的是 , 这本《从出生到独立》 , 是专业心理学领域的人所编写的一本书 。 有临床心理科的主任医师 , 也有大学教授 , 医学博士 , 心理学博士等等 。
文章图片
之前看过一本韩国心理学家写的《家庭心理百科》 , 那本书也很具有可读性 。 但那本书是韩国医生根据本国出现的育儿情况 , 总结写的一本心理书 。 而这本《从出生到独立》 , 里面所举的案例 , 都是我们日常会遇到的 。 因而阅读《从出生到独立》 , 有种亲切感 。
心中有框架 , 育儿不焦虑
育儿专家孙瑞雪曾分享 , 将几种不同的育儿理论装在心中 , 这样在遇到孩子的相关问题时 ,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
市面上各种育儿理论层出不穷 , 当时觉得很对的观念 , 也许过段时间会发现是错的 。 这有点像德国医药采访人员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里 , 分享的大量案例 , 当时信奉的方法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才发现是误区 。 但如果心中有框架 , 无论有多少种说法 , 心中都有更大的可能保持清醒 。
有框架的育儿观 , 能根据孩子的成长 , 调整育儿的重点 , 同时改进父母自我成长的重点 。 如果一直保持不变 , 怕是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里 , 乔父对孩子一向不负责任 , 孩子小的时候 , 还能他说什么孩子照做 。 当孩子们都长大后 , 乔父依然用小时候对待孩子的方式 , 换来的是孩子们强硬的态度 。 看着《乔家的儿女》里 , 乔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 先不提乔父的自私 。 如果乔父能认清孩子已经长大 , 在和孩子交流时 , 用适合的方式沟通 , 也许会好一些 。
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 , 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 比如面对孩子的情绪 。 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闹情绪 , 和学龄前儿童发脾气 , 父母的处理方式是有区别的 , 《从出生到独立》里 , 有分享具体的方法 。
《从出生到独立》中 , 将孩子的每个阶段 , 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 , 都做了分享 。 可以将这本《从出生到独立》 , 当成一本工具书阅读 。 孩子处在哪个年龄段 , 翻阅相关内容 , 看看自家孩子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养育重点 。 没问题最好 , 有困惑看看书中的意见 , 也许能恰好解答当下的疑惑 。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 , 想做不焦虑父母 , 心中有育儿框架 , 能适当缓解一些养育焦虑 。 哪怕没有困惑 , 阅读这本《从出生到独立》 , 也很有收获 。 除了框架性的育儿观分享 , 《从出生到独立》还结合真实的案例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文章图片
这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育儿书
一千个家庭 , 会有一千个育儿烦恼 。 只有理论指导 , 没有具体案例 , 所谓的育儿理论 , 也只能是育儿理论 。 看完一本书 , 最大的收获 , 莫过于能与实际生活结合 , 带来一些具体的改变 。 阅读《从出生到独立》 , 除去框架育儿观带来的指导之外 , 里面的具体问题解读 , 也很有启发 。
比如 , 《从出生到独立》里 , 分享的''学龄前的8条具体规则'' , 就很贴近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需求 。 我家老二 , 处于学龄前儿童 。 对比了下《从出生到独立》分享的8条具体规则 , 还需要做一些努力 。
- 这种口是心非的男人都是什么心理 男人迷恋你的身体说明
- 为什么用食指指着一个人的额头中心 按印堂的作用及好处
- 男生睡一个女生和真心处对象区别在哪 男生谈恋爱时生理反应
- 血氧仪|?家中有必要自备血氧仪制氧机吗 制氧机怎么选择
-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差别在哪里 华夏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怎么样
- 手脚会发出什么信号 心脏不好都有哪些症状
- 冠心病最好少吃什么 心脏病不宜吃6种水果
- 手吃螃蟹的正确吃法 吃了蟹胃和蟹心会怎样
- 人老心不老是病态吗 男人长得老气的原因
- 怎样满足男人内心需求 男生生理需求很痛苦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