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文章图片  
  
DrKing科学家庭育儿|5岁儿童蛀牙率70%!别只“控糖”了,这件事更要紧!  

前几天 , 科大大收到一条灵魂发问:  
  
  
很注意娃的牙齿清洁、糖也少吃了 , 为啥娃还是会得龋齿?  
其实科大大也发现了 , 不少咧嘴一笑露出“小黑牙”的娃 , 大多有个喜欢找糖背锅的爸妈!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事实上 , 龋齿并不完全是“糖”在作祟 , 而是这4大因素的合力“催化”!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龋齿“找上门” , 爸妈却不在意 , 久而久之 , 娃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浅龋、中龋、深龋!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 我国5岁儿童患龋齿的概率已达70.9% 。  
也就是说 , 10个宝宝中 , 就有7个会中招!  
但这些宝宝的龋齿程度却有不同 , 可分为三类:浅龋、中龋和深龋!  
? 浅龋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浅龋的龋坏多局限于釉质 , 一般会经过两个过程:  
平滑面龋的牙面上有白垩色斑块 → 转为黄褐色 , 窝沟处呈浸墨状弥散 。
  
前期无明显的龋洞 , 后期可能会出现浅洞 , 自己不易发觉 , 甚至探诊也没有反应!  
有时照X线牙片才会发现!  
? 中龋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中龋的龋坏已经到达牙的本质浅层 , 有明显的龋洞 。  
娃吃冷、热、酸等食物时 , 会明显察觉出疼痛 , 这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牙龈敏感” , 尤其冷刺激最敏感!  
但离开这些刺激后 , 疼痛感会立即消失 , 娃的牙齿也不会无故疼痛 。  
? 深龋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深龋就是传说中的“龋王”了 , 龋坏已抵达牙本质深层 , 龋洞大而深 , 或入口小 , 但深入破坏力Max!  
对酸、冷、热的刺激反应更大 , 但离开刺激食物后 , 也会立即止痛 , 不会无故疼痛 。  
但食物很容易进入龋洞 , 残留未取出 , 产生刺激而引发较剧烈的疼痛!  
这时 , 就别再问科大大什么程度需要就诊了!  
这事没有轻重缓急 , 发现就赶紧带娃去吧!  
不然......就可能......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虽说龋齿很“难缠” , 但也不必如临大敌 , 还是有效果很好的预防方式的!  
  
当前预防龋齿的方案大抵可分为2种:窝沟封闭&日常护理!  
? 窝沟封闭  
想要了解什么是窝沟封闭 , 就得先知道什么是窝沟!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窝沟 , 就是牙齿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点隙和裂沟!  
窝沟封闭不言而喻 , 即用特殊的流动性材料 , 将这些“沟壑”填平 , 不疼不痒 , 防龋有效率超90% 。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