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孩子第一次看爸爸杀鸡 眼睛都离不开( 二 )

  
2.引导孩子敬畏生命的理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如同大自然万物兴衰。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如果没有被满足,爱与尊重较高层次的需求便不会产生。  
唯有一个充分被关爱、被尊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人格成长上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让孩子去热爱生命,当孩子开始去热爱生命,他首先会珍惜自己,进而更加尊重别人的生命。  
3.适当的「惩罚」和「拒绝」教育  
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抓住关键期,做好必要的「惩罚」和「拒绝」教育。  
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4.积极地创造吐露心声的环境  
重视孩子的感受,在意孩子的想法,将孩子视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不断地创造吐露心声的环境。  
最大的委屈不是现场,而是事后无人可诉苦,或说了没人能懂。  
如果孩子在外面或家里受了委屈,此时如果有人能懂他、安慰他、引导他,孩子就不会憋屈在心里,可以释放出来,心就通了。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大人跟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本该是互等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在什么时候需要扮演家长角色,在什么时候要做孩子的伙伴,分寸的拿捏很重要。  
5.重视生活中的美育  
让孩子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学会扬善弃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