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评 |“不要喊妈”是一堂家庭必修课
文章插图
【妈妈|快评 |“不要喊妈”是一堂家庭必修课】近日 , 四川成都的一位妈妈 , 因为被刚放暑假的7岁儿子不断“呼叫”、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喊“妈妈” , 于是跟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 。
该条约总共列明10条 , 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 , 比如“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 , 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 , 打开衣柜找衣服穿 , 不要喊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 等爸爸回家后 , 喊爸”……对此 , 网友感慨:“同一个世界 , 同一个娃!”
“喊妈”这件事 , 可大可小 。 往大了看 , 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文化氛围 , 影响着社会生育意愿;往小了看 , 有事没事随时被“喊妈” , 次数多了真是既烦躁又无奈 。
“喊妈”这件事 , 对喊与被喊者带来的情绪也不同 。 在一个小家庭里 , 频频“喊妈” , 对孩子而言意味着求助以及有求必应的安全感;频频“喊老婆” , 对孩子爸爸来说同理 。 但这两样加起来 , 对随时处于应召状态的孩子妈妈来说 , 却是负面情绪大于幸福感满足感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妈妈在这个话题里都扮演着“黑脸”角色 。 为什么呢?其实由频频“被喊”产生的负面情绪 , 根本上是家长育儿素养与需求的失衡 , 既包括爸爸也包括妈妈 。 如果家长能够在温馨有爱的亲子感情基础上适时放手 , 很好地厘清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义务边界、做好生活自理和家务共担的示范 , 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更加独立 。
近期 , 有关“家长持证上岗”的讨论非常多 , 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 。 简言之 , 提升家长的育儿素养是一堂家庭必修课 , 也是社会的“刚需” 。
提升育儿素养 , 倒不一定真的家家都得去考证 , 或者说在相关考试中不通过就被剥夺育儿权 , 而是从小事着手即可化解一二 。 不妨学习一下报道中这位跟儿子签《不要喊妈条约》的智慧妈妈 , 用条款引导孩子 , 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责任 。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冉冉
广州日报·新花城全媒体编辑 胡俊
- 妈妈做饭的神态描写 给孩子做饭的喜悦心情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特殊时期:3岁孩子咬破水银体温计,妈妈60秒专业处理 获医生点赞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妈妈在线发问:女儿读大一,未婚先孕,男生不负责,我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