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文章图片  
前天有一位粉丝给我发私信吐槽:  
宝宝白天跟着爷爷奶奶时乖得不行 , 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   
可等到晚上妈妈回到家后 , 宝宝就会变得特别任性 , 吃饭必须得“连哄带骗” , 睡前稍有不顺心就会嚎啕大哭 , 动不动摆出一副“一哭二闹三撒泼”的模样 。   
这位宝妈很是郁闷:为什么我在身边 , 孩子反而变得“调皮”了?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  
我给这位宝妈回复说:恰恰相反 , 你很优秀!正是因为宝宝对你足够的“依恋” , 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文章图片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够独立 , 那么妈妈才应该多多反思 , 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宝宝的不同反应 , 代表着不同的依恋关系  
1950年 ,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创建了“依恋理论” 。   
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婴儿与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情感关系 , 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   
在鲍尔比理论的基础上 ,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做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 , 通过为婴儿模拟陌生环境、与妈妈分离、和于陌生人相处三种情境 , 来观察婴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对妈妈的依恋行为等 。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文章图片  
经过数次试验后 , 爱因斯沃斯根据婴儿的不同反应 , 将依恋行为总结成4种依恋关系:  
1.焦虑-抗拒型依恋  
这类宝宝即便妈妈在场 , 也很容易表现出焦虑的状态 , 且当妈妈走开时 , 反应极为强烈 。   
即便妈妈很快回到身边 , 也不容易得到安抚 , 对妈妈表现出一种既亲近又抗拒的状态 。   
2.焦虑-回避型依恋  
对于这类宝宝来说 , 妈妈的重要性被无限降低了 , 无论妈妈在不在场 , 宝宝的表现都没太大差异 。   
宝宝对待妈妈没有亲子之间的那种亲密感 , 好像已经“伤透心”一样 。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文章图片  
3.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 在这类宝宝看来 , 妈妈不仅很难带来安全感 , 反而还是紧张情绪的来源 。   
在面对妈妈时 , 宝宝本能地感到依赖 , 但又情不自禁地有些恐惧 , 于是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 , 有时可能对妈妈表现亲近 , 有时则会显得十分抗拒 。   
4.安全型依恋  
这样的宝宝在与母亲在一起时 , 能够安心地玩耍、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好奇、自由地对周围探索 。   
当妈妈在场时 , 在陌生人面前这类宝宝也不会过于紧张 , 可以表露出友好的态度 , 但是当妈妈离开时 , 宝宝会有明显的不安 , 表现出焦虑行为 , 而得到妈妈的安抚后 , 会很快好转 。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文章图片  
如果妈妈发现自己在身边时孩子更容易哭闹 , 其实恰恰是处于“安全型依恋”的状态 。   
只有妈妈能够和宝宝和谐相处 , 宝宝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 , 才能建立对妈妈的信任感 , 形成这种健康的“安全型依恋”状态 。   
而当孩子出现另外3种依恋关系的状态时 , 宝妈就应该多多反思了 , 自己是不是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陪伴?是不是在对宝宝的态度上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建立宝宝对自身的信任感 , 改变依恋状态 。   
为什么妈妈在家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心理学:其实是好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