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有超七成的大学生原因主动玩梗,网络流行语的更新是非常频繁的,要时刻紧跟热度潮流,但玩梗也有高下之分,那么,超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是真的吗?如何看待玩梗文化的现象?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文章图片
超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2.48%的高校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高校大学生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文章图片
调查显示,67.34%的被调查者在了解到某个新“梗”时,会在适合的场景与好友分享,19.05%热衷于与好友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甚至主动创造新“梗”,13.61%表示自己“看看就过了”。
文章图片
【超七成大学生|超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如何看待玩梗文化的现象】另外,在“流行梗知多少”的测试中,超过90%的被调查者可以接上超过4句网络流行语。
调查显示,青年人热衷于“玩梗”的原因包括: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
63.81%的被调查者认为用“梗”可以更精确地表达情绪和想法,54.54%喜欢“玩梗”与朋友产生共鸣。
调查显示,表达过于直接、草率(24.8%),容易产生信息焦虑(31.65%),使用不当因而伤害感情(63.51%),表达过度娱乐化导致伤害语言文化(63.61%)和过度使用因而造成厌烦(64.82%)是大学生眼中“玩梗”的缺点。
文章图片
如何看待玩梗文化的现象
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丰富多彩:有的梗是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比如朋友圈经常刷屏“我的青春结束了”,后来演变成“我青结”;有的是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引起语义符号嬗变,譬如《隐秘的角落》带火了“一起去爬山吗”;有的是方言梗,比如“蓝瘦”“方了”“老铁”;还有一些纯粹是语言解构,比如“细思极恐”“不明觉厉”……无论表现成什么样式,网络流行梗都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背后是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
“造梗”“玩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种文化上的联结。人们运用它,并不追求意义的准确,而是寻找情感的共鸣,互联网上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心照不宣玩起同一个梗,可以迅速建立联系,完成身份认同。
同时,“玩梗”也展示了语言的包容性。语言就如同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对新的语汇和表达,总是敞开怀抱、容纳它们。但是,语言之河看似包容,也会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
从这方面讲,“玩梗”也有高下之分、云泥之别。
譬如,古人也会“玩梗”,但许多梗并不低俗。譬如汉朝王莽新朝,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此梗简单易懂,讽刺的是厨师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官员。东汉刘秀称帝之后,派张勘做渔阳太守八年,打退匈奴侵扰,开垦良田近万亩,民间歌谣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这些梗,都是村妇、农夫、樵子之流的作品,当时也许算不得高级,却因为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今天的“互联网梗”,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历经时间沉淀,会成为后人眼中的“神梗”,甚至成为一种常用表达。
- TNT霸气文案 2021超拽霸气句子
- 超模食谱纤纤源压片糖果有什么作用 压片糖果减肥管用吗
- 大学生怎样培养爱好特长 如何培养兴趣爱好圈子
- 你第一次熬夜是什么情况 大学生熬夜的论文
- 精索静脉曲张真的会导致不育吗 精索静脉曲张彩超
- sy机动绞磨使用方法 发现一种超爽的sy方法
- 霸气个性签名超拽短句 美容行业个性签名霸气
- 鱼类高超认路本领|鱼类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猜一猜它们靠什么定向 神奇海洋12月24日答案
- 家访后续活动怎么写 大学生家访新闻稿
- 捐献骨髓会对人体造成那些损害呢 大学生悔捐骨髓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