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说话”是孩子语言发育“里程碑”这些发育关键期,父母要抓住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对于父母而言,每当看到自己的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时,都不免会为孩子感到高兴与自豪。而对于婴儿而言,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学会讲话。
讲话是人所特有的交流方式,父母希望孩子能早日学会说话,其实是憧憬着能早日与孩子进行交流。其实,孩子能学会说话,是其语言发育的一个里程碑,这意味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章插图
学会说话意味着语言学习过半
著名学者岳贤伦在其著作《抓住孩子成长的八大关键期》中,将孩子的成长发展划分为八个层次,而语言发展正是这八个时期当中的一个。根据岳贤伦先生的划分,语言发展这一板块可以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哭闹阶段、咿呀学语阶段、认物阶段、称呼阶段、说话阶段、儿歌阶段、诅咒阶段以及听故事与讲故事阶段。
根据这种划分,说话阶段恰好处于中间阶段,它将孩子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分隔开来。在孩子学会说话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发出拟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些表达方法,很多时候连孩子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能理解。而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那么他们便拥有了跟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他们的思想将通过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被其他人所感知。因此,说话的确称得上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那么,在孩子进行语言学习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文章插图
语言学习离不开父母帮助
我认为,在孩子学习语言表达时,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要点促进孩子的语言学习。
1、由易到难的指引
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还需要经历一个认物识物的阶段,父母可以通过指引孩子认物来达到更好更快地渡过认物识物阶段的目的。而完成这一步最好的办法便是由简单到困难逐一认知。
举个例子,如果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快学会说话,一开始便拿课文内容给孩子进行认字练习,那么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以孩子目前所拥有的感知能力来看,读课文是绝对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因此父母应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企图一步到位。
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认识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食物、桌椅、餐具等等,孩子通过具象的感知能够很好的记忆这些物品的名字并且尝试跟着父母的语调进行复述。当然了,以人物身份对孩子进行引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称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随着父母的不断复述,孩子自然也就能准确的叫出每一位亲人的称呼。
文章插图
2、重视强化训练
相信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引导孩子进行认物识物时,明明都是以同样的办法引导孩子,孩子最后却对亲人的称谓记忆最为牢固,并且孩子很多时候学会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称呼。这是因为,对人物的称呼父母复述得最为频繁。几乎每每有亲戚朋友来看望孩子,父母都会尝试着教孩子称呼对方,这种高频率的知识复现能很好的保证孩子掌握这些称呼的发音方法。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切忌囫囵吞枣。对于一个词汇的高频次重复,孩子可以十分牢固地掌握。但如果父母走马观花式地引导孩子,那么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孩子还是一个都掌握不了。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夸女生身材好 身材好的励志的语言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孩子哪些情况说明语言发育迟缓 宝宝多大会说话属于正常范围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