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我们在家长学习群里问了家长一个问题:想要在这里收获些什么?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文章图片  
绝大部分家长想要收获的是: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听话懂事、懂得感恩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文章图片  
我想 , 绝大部分父母的理想 , 都是拥有一个这样的完美小孩 , 既省心 , 又有面子 。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期待 , 是源于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   
这种动机是好的 , 但是很多父母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   
虽然目标是为了孩子好 , 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许多父母持有的却是利己心理 , 即:怎样做 , 才能让我更轻松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   
在这种利己心理的作用下 , 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和言行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利益” , 很难得到孩子的配合 , 效果当然不会好 。   
其实 , 利己的最好方式 , 是极致的利他 。   
01  
利己是人的本能 , 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 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动力 。 而利他 , 则是智慧 。   
我们做事不能只凭本能 , 不用智慧 。   
《论语》中说:放于利而行 , 多怨 。   
意思是如果总是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 , 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   
人一旦有了诸多的欲求 , 总会感觉不满足 ,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都来自于此 。   
稻盛和夫先生曾说:“以利他心度人生 , 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 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 , 对自己同样有利 。 ”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赠人玫瑰 , 手有余香” 。   
当我们去帮助别人、给别人好处时 , 同样会有利于自己 。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俄亥俄州每年都会举行南瓜大赛 , 汤姆的成绩非常优秀 , 经常拿到首奖或优胜奖 。 每次得奖之后 , 汤姆都会大方地把南瓜种子分给邻居 。   
邻居不解地问:“你把这么好品种的种子分给我们了 , 不怕我们种出更大的南瓜超过你吗?”  
汤姆说:“我把种子分给大家 , 其实就是帮助我自己 。 ”  
原来他们种南瓜的地都是相连的 , 把优良品种送给邻居 , 可以避免蜜蜂将较差品种的花粉传递到自家品种上 , 他可以专注于培育更优的品种 。   
反之 , 他的优良品种可能跟外来花粉结合长出较差的南瓜 。   
02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 为了这个家好” , 许多人在家庭中似乎都是“利他”的 , 为什么却得不到“利己”的结果呢?  
说出这句话的人 , 也许最终目的真的是为了对方好 。 当下的举动 , 却未必如此 。   
一个男生在文理分科时想选文科 , 但是他的父母则让他选理科:“爸妈也是为了你好 , 等你大学毕业就会知道理科比文科好找工作 , 男孩子去学文科能有什么出息呢?”  
看似是父母根据人生阅历为孩子的前途考虑 , 是为了孩子好 。   
其实是想要让孩子听父母的 , 按照父母规划的路走 , 却没有考虑孩子的喜好和想法 。   
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争论一番后仍然坚持己见 , 父母气愤于孩子的不听劝 , 孩子也责怪父母不理解不尊重他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文章图片  
父母教育孩子 , 常常出现类似的情况 。   
看到孩子上网、看动漫或是玩其他的 , 父母会忍不住教育孩子 , 要以学习为重 , 甚至有些人会训斥责骂孩子 。   
出发点当然还是“为了孩子好” 。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是因为看到孩子玩 , 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未来产生了担心 。 他们责骂孩子、催促孩子学习 , 都是为了化解掉自己内心的担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