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不是空话,学会理解需要技巧

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往小里说是如何和孩子沟通  
往大了说 , 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开始  
就和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结  
和人的沟通 , 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咨询  
尊重孩子不是空话,学会理解需要技巧】也多是妈妈不理解为什么小宝宝哭闹  
孩子大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妈妈们感觉孩子“难带”、“不听话”  
而引起的焦虑和矛盾  
宝宝成长到2岁  
迎来了一个自我意识的萌发期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  
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和眼睛  
用自己的方式  
去观察、发现和体验世界  
这个过程  
和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期望和要求  
有时候是相悖的  
不少人都会建议家长  
尊重孩子  
可是尊重的前提是理解孩子  
于是“孩子到底想啥”  
成了难题  
今天这个话题  
看似是针对比较大的孩子的  
但实际上我们分享的内容  
也同样适用于小宝宝和成年人  
▽▽▽  
怎么样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 接受你的建议?  
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少家庭头疼孩子在大庭广下哭闹 , 或者在家满地打滚 , 或者外出就要买玩具等等问题 , 其实归根结底 , 解决的思路和这个问题是非常相似的 。   
大道理没必要讲了 , 直接上干货吧 。   
我参加美国管理协会的培训课程 , 是关于《六个信任沟通的好习惯》 , 其中就提到6个核心沟通技能:  
建立信任关系  
准备好再沟通  
倾听并理解对方  
给予积极的反馈  
客观地坦陈己见  
以对方风格沟通  
其实看这些标题就大致能明白要点是什么 , 无论对方是成年人 , 还是孩子 , 想说服对方 , 都要掌握这些技巧 。   
所以如何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 接受自己的建议?换个角度说 , 可以是我要怎么做 , 让孩子听我的?  
建立信任关系 , 这个是基础 。 如果日常亲子关系就比较紧张 , 自己对孩子做出的承诺经常无法兑现 , 那么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就很困难了 。   
为什么有的小宝宝反复哭闹 , 达不到目的不罢休?除了家长溺爱之外 , 我发现有的家长习惯性的用“哄骗”的方式来安抚 , 例如“下次再买” , “别哭了 , 明天给你”等等类似的承诺 , 但是实际上到了下次 , 依然不会买 , 明天也不会给 , 次数多了 , 孩子就不相信家长 。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 , 其他的无效 , 孩子最终只相信自己用哭闹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   
大点儿的孩子 , 可能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 听听而已了 。   
准备好再沟通 , 这是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的重中之重 。   
为什么这是重中之重?我先分享一个沟通的理论——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Johari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 , 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 中国管理学实务中通常称之为沟通视窗 。 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 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 , 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 , 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   
尊重孩子不是空话,学会理解需要技巧  
文章图片  
简单说 , 就是  
自己知道 , 对方也知道的信息 , 属于开放的 , 公共的部分  
自己不知道 , 但是对方知道的信息 , 对我来说 , 是属于盲点的部分  
自己知道 , 对方却不知道的信息 , 是隐秘的部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