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代表作有哪些( 二 )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  
诗意: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  
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  
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  
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  
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  

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代表作有哪些
  
文章插图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这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  
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唐朝重新抬头的地方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是该诗的名句,意境沉郁痛快,豪迈奔放 。作为今日头条的忠实读者,真心希望《今日头条》像“王濬楼船下益州”一样,王气霸现,越办越好 。  
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代表作有哪些
  
文章插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三、《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  
【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代表作有哪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诗意:  
人有谁会不顾虑自己要衰老,  
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  
头发稀少帽子也会斜到一边 。  
书卷搁置不看是为爱惜眼睛,  
常艾灸是因为年迈诸病多缠 。  
经历过世事才能够见多识广,  
接触的人多才能够一目了然 。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  
克服忧虑就会心情畅快舒坦 。  
莫说太阳到达桑榆已近傍晚,  
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  
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代表作有哪些
  
文章插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 。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 。  
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