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礼物

  

来自远方的礼物
  
文章插图  
  
  
案例背景:  
中秋节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寄来了一盒月饼 。当门房老公公把这个“大盒子”送到教室里的时候,孩子们对这个远方的“神秘礼物”产生了兴趣,他们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  
“林老师,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呀?”  
“这是谁送给你的呀?”  
“你能给我们看看吗?”  
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一个活动在我心中形成了 。  
案例过程:  
顺应孩子的好奇心,我的脑海山过计划中有关中秋节传统节日教育的预定目标 。这么好的时机为什么就此介入呢?于是我和孩子们开始以下的活动:  
环节一:  
猜一猜  
我也很想知道这里藏了什么?你们猜才会是什么呢?  
环节二:打开盒子  
这个邮包的外面一层一层包着很多胶布,于是我表现出很着急又不知所措的样子 。  
“用剪刀剪开吧 。”  
“你用点力气拉 。”  
“拿个小刀子把外面的胶布划开来 。”  
孩子们为我出了很多点子,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是平时生活经验的再现,于是我回应他们,肯定他们打开了盒子 。  
“哦,是一盒月饼,是月饼!”孩子们欢呼起来 。  
环节三:  
想一想  
为什么我的朋友要给我寄月饼来呢?  
这个问题又是引导孩子们再现已有经验 。在孩子们的生生互动中孩子又掌握了中秋节吃月饼这样的民族习俗 。  
环节四:  
尝一尝  
请还们来尝月饼,在尝的过程中我们又聊起了月饼的种类 。孩子们把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很自然的与大家交流分享 。  
环节五:学会感谢  
吃完了月饼,我故意拿出了电话说:“现在我要打个电话了!”“林老师,你要给谁打电话呀?”  
“你猜呢?”“是不是给你的朋友打电话呀?”“是呀,吃了这么好吃的月饼我要去说声谢谢!”  
“我们也要说!”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说了起来 。“那好,这个权利就让给你们了吧!”我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当她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孩子们纯真的感谢已经传了过去:  
“阿姨,你的月饼真甜呀,谢谢你!”  
“我下次请你吃糖果!”…..  
案例反思  
1、 关于生成  
在落实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为没有生成点而烦恼,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会捕捉 。孩子们的兴趣点常常是一瞬间的事,我们老师所做便是将点扩大长面,适时的推波助澜,这样生成就自然了、生动了、有价值了!  
2、 关于整合  
整合的内涵不是生搬硬套,东拼西凑 。今天的月饼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在和孩子们说说聊聊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把很多东西融合了进去 。语言的、生活经验的会议、大方的表  
  
12  
淡淡的话语,浓浓的安慰  
请你快坐好  
  
  
  
示感谢等 。虽然这些都只是很表面的东西 。但对于小班年龄的孩子们来说,这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了 。所以我今天的整合也就顺其自然的成功了 。  
3、 关于调整  
在我们老师传统的观念里,我可以将孩子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回应作出小小的改动 。然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在我的脑海中是主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但是今天我是大刀阔斧地调整了整个一天的活动安排 。  
整整一天我们都围绕了“这个远方来的神秘礼物”而活动,但是我们又都明显的感受到了这次调整所带来的愉快 。所以调整不要局限于活动中的一个细节,要善于改变,才辉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