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地板价发行刷屏 到底谁之过?投行承销太弱 还是询价队伍偏小?( 二 )

  
券商D:不认同 。IPO现在虽然需要询价和路演,但是目前IPO的销售和实际定价是割裂的,没有实质性关联的,并不能体现投行的承销能力和水平 。  
现行规则下询价机构存在抱团串价的可能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注册制IPO项目,在询价过程中屡屡出现一些机构集体底限报价,而且所报的价格都非常趋同 。你觉得这些询价机构是在抱团串价吗?目前规则下,串价的可能性真的存在吗?注册制新股询价真的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链条吗?  
券商A:询价机构抱团串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方面串价有利于询价机构拿到筹码,甚至有助于其低价拿到筹码;另一方面,询价机构数量极多,一些机构并不具备独立研究能力,或者不具备深度研究每支新股的精力,客观上只能被行业领先的机构串价 。  
券商B:抱团报价的现象是存在的,从新股的发行公告中的报价明细可以看出投资者报价集中度过高,非机构投资者独立审慎报价,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就企业的行业、真实的投资价值进行专业分析,而是为了中签而报价 。打压一级市场价格,赚取二级市场的超额收益,这是现阶段投资机构的普通观念 。  
券商D:抱团窜价不清楚 。各个板块圈子都比较小,互通有无也比较正常 。但是是否窜价这个的确不知道 。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询价机构集体报低价的现象,主要是询价队伍偏小,而且取消了合格个人投资者参与,没有了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券商A:基本认同,个人投资者报价离散度远高于机构,如果有大量个人投资者参与,至少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定会避免出现集体报低价的情况 。  
券商B:不认同,科创板和创业板本来就是投资风险更高的市场,放开个人投资者是否会引发更多的风险事故呢?现在没有个人投资者参与的情况下,配售对象也已经有5000个以上,询价队伍不小了 。另外,就算让个人投资者参与了,个人投资者也是没有话语权的,毕竟发行价格的话语权始终是在公募、社保、养老金这些机构手上 。  
券商C:不认同,个人绝大多数都是缺乏估值定价能力的,更多的是被市场声音所引导,并不能起到价值发现的功能,只是接受者,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的行为合理性有待商榷,如果需要,也需要提高准入门槛 。  
券商D:不认同,与个人投资者的参与与否关联不大 。  
现行询价机制下大机构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券商中国采访人员:注册制询价规则,较核准制做了不少调整,不少投行发行人员认为调整后的制度在倒逼询价机构报低价 。对此你怎么看?  
券商A:相对于历史上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安排,现行注册制询价规则确实没有鼓励机构报高价 。对发行人来说,也可以用脚投票,认为发行价格太低的话,有中止发行的权利 。  
券商B: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满足各方的需求,监管机构制定剔除10%高价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抑制高发行价,但在注册制市场化询价下,会造成投资机构就算认可企业的价值也不敢给出真实的价格,因为一旦偏离集中度的报价就将被高价剔除,高价剔除意味着不能获得配售,这也是造成报价集中度过高的原因之一 。  
另一方面,公募、社保、养老金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发行价如果高于这些机构的报价中位数和报价加权平均数,需要推迟发行或者需要保荐机构跟投,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下发行的所有新股均未突破所有网下投资者和公募、社保、养老金的报价中位数和报价加权平均数,这也促使大机构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发行价格较投价报告下限的折扣从八折、七折、六折一路下降到现在的二折左右,这变成了一种与投价报告“打折促销”的游戏,失去了真正市场化询价的意义,无法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