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交流 四种方法应避免

  

父母和孩子交流 四种方法应避免
  
文章插图  
孩子最讨厌哪种交流方式呢?  
(一)唠叨型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然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 。你说得越多,他越听不进去 。甚至还会冲撞你 。  
◎小提示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 。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  
(二)迁移型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 。这与青少年富有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  
爸爸妈妈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小孩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  
【父母和孩子交流 四种方法应避免】◎小提示  
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 。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 。  
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 。  
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  
(三)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 。这样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  
父母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  
◎小提示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  
(四)揭丑型  
对于确实有过错的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 。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  
◎小提示  
如果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