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妈妈,我不想回家”,两个妈妈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近收到很多宝妈的私信,说孩子在外边“玩疯了”,每天让孩子回家,都跟打架似的,尤其是玩的开心的时候,怎么说都不听,恨不得直接在街上揍孩子一顿。其实,这种孩子并非个例,是十个里边有八个。
文章插图
“妈妈,我不想回家”
真真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玩了整个下午。到了晚上,妈妈该回去做饭了,真真也觉得孩子玩的时间并不短,于是和孩子说,该回家了,但是孩子却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回家。”妈妈直接对孩子说:“不行,必须回家。”孩子依旧很倔强地表示,就不回去。
【 回家|“妈妈,我不想回家”,两个妈妈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真真生气了,吼着对孩子说:“你要在这里玩,你就一个人在这里玩吧,我走了。”这时候,看到妈妈远走的背影,孩子哇哇地哭了,没有办法,只能跟着妈妈后面回家。
同样在游乐场也有这样不愿意回家的孩子,但是妈妈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位妈妈告诉孩子该回家了,孩子表示自己现在并不想回家。于是妈妈跟孩子约定:“再玩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必须跟妈妈回家可以吗?”孩子也表示同意,但是五分钟之后,孩子开始耍无赖,说自己还是想玩。这时候这位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我们之前是不是做过约定,妈妈答应你五分钟,妈妈做到了,但是妈妈同样也希望你可以遵守约定,可以吗?”这时候,孩子虽然很委屈,但最后还是答应了妈妈,跟妈妈一起回家了。
文章插图
妈妈不同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父母对孩子的种种做法,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影响,有的甚至是终身的。
1、自己先走,让孩子害怕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跟自己走,但是孩子依旧留恋,不想走的时候,父母不想和孩子多说,就想通过实际行动,来告诉孩子,并想让孩子害怕,从而必须听从父母的话,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但是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是父母可以随时丢弃的孩子,内心时常恐惧,害怕父母把自己抛弃。成年之后,这种不安全感甚至会伴随婚姻,生活等等。
文章插图
2、暴力带走或者打一顿
还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蛮横,不讲理,气得直接动手。这种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父母越不同意,自己越要干,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甚至长大之后,孩子还会沿用父母的这套做法,有一定的暴力倾向,这都是与个人长期的性格有关。这种方法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非常不建议的。
3、讲道理,做约定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般都会建议以理服人,教会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通过暴力要求,甚至言行逼迫。而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比较活跃的阶段,没有什么太多的是非观念,更没有节制,这就是父母需要进行约束的地方,而约束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和孩子讲道理,做约定,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疼爱孩子的,只是很多客观的因素导致,不得不回家。当孩子在玩耍之后,依旧不愿意回家,必须让孩子明白,约定好的事情必须要遵守,就像妈妈和你约定的一样。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变得稳重和踏实。
孩子需要父母作为一个引路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指明方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保持理智,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做孩子的榜样。
- 妈妈做饭的神态描写 给孩子做饭的喜悦心情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特殊时期:3岁孩子咬破水银体温计,妈妈60秒专业处理 获医生点赞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妈妈在线发问:女儿读大一,未婚先孕,男生不负责,我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