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 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

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我们大家让孩子分享的时候,就会说是不是应该和弟弟妹妹们分享着一起吃啊,分给爸爸妈妈一点好不好呀,但是在宝宝的潜意识里面根本不懂为什么要分享,就算是分享出去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也是爸爸妈妈要他们分享的。那么什么时候让孩子分享比较好呢,小编跟大家来讲讲吧。  
为什么家长想让孩子分享?  
孩子|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 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   
文章图片   
  
鼓励孩子分享之前,家长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让孩子分享呢?  
分享是种美德。在集体生活中,善于分享的孩子能交到更多朋友,“自私”的孩子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别人家孩子都肯分享玩具,自己的孩子就会动手抢别人的,太没面子了!  
分享是种美德,但美德应该建立在自愿和快乐的基础上,逼迫孩子分享就是道德绑架!  
什么时候孩子才肯分享?  
孩子|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 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   
文章图片   
  
多大孩子才愿意分享?一般情况在5~6岁,大多数学龄前的孩子没有分享的概念。  
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家长可以从几方面判断。  
1.孩子是否有物权意识  
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充分享受了物权后才可能主动分享。  
孩子2岁左右进入“物权敏感期”,他/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  
物权意识的建立能让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尊重别人的物品。  
如果孩子的物权意识尚未建立,家长强迫孩子分享,孩子感受不到分享的快乐,反倒认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  
2.孩子是否有社交意识  
培养分享意识的必需条件是让孩子处于集体中,有了社交行为才存在分享的需要。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触:  
1岁多的孩子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玩。这是因为2岁之前是孩子的社交冷漠期。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社交意识,他/她不再粘着爸爸妈妈,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大多数3岁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小朋友和公共设施就产生了分享的需要。  
家长要确保孩子已经习惯和小朋友相处,熟悉的相处环境会让孩子产生信任感,只有互相有了信任感,才能进一步培养分享意识。  
3.分享是否自愿+快乐  
只有建立在孩子快乐、自愿的基础上,分享才是美德。  
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我们内心很清楚,分享可以得到回馈。  
但在孩子看来,分享等于失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愿意分享食物(自己吃不完),但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原因。  
家长引导孩子分享,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并且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孩子|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 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   
文章图片   
  
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孩子|什么时候教孩子分享最好 最适合让孩子会分享的时候】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美国教育专家Sara Lise Raff 认为:5岁之前的孩子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概念。但家长可以将共享、合作的意识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尝试轮流拥有一个物品,是宝宝学习分享的第一步。比如搭积木,妈妈先搭一块,然后对孩子说:“该你玩啦!”  
2.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常常观察并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建立好榜样。  
妈妈吃苹果时问孩子想不想来一块;看电影时爸爸妈妈互相咨询对方的意见等,家长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3.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