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可以通过苏东坡面部形象中的胡子元素来区分苏东坡形象是否符合史料记载,但是在明代曾鲸的《苏文忠公笠屐图》、孙克弘的《苏学士东坡像》纸本拓片,清代李鱓的《东坡笠屐图》,近代张大千的《东坡居士笠屐图》中仍然可以见到苏东坡的浓密胡须形象 。尤其是明代曾鲸创作的《东坡笠屐图》,画面中的苏东坡面部有着浓密且飘逸的长髯,这种长髯的浓密飘逸之感恰恰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了一种圆润、安逸的姿态,不像胡子稀疏对人物面部塑造所带来的沧桑、悲戚之感 。这似乎是曾鲸对苏东坡形象塑造的有意为之——不刻意追求画面形象的真实观看效果,而在于捕捉人物的内心状态,这幅作品中,曾鲸看透了苏东坡在儋州的状态,也看到了苏东坡即将走完坎坷但是伟大的人生历程,因此,与其说这是在为苏东坡塑像,不如说这是在为苏东坡的文化人格塑像,是画家借以表现东坡笠屐形象而建构个人的文化人格状态 。

文章插图
近代张大千所绘的《东坡居士笠屐图》与前述各朝代的东坡笠屐图像均有不同,在《东坡居士笠屐图》中,张大千将传统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戴笠穿屐、俯身提衣的形象进行了个性化的转译,不但以苏东坡站立挺拔的姿态示人,而且将扶杖这一动作与戴笠穿屐的形象相融合,在衣袂飘飘、美髯抖擞、昂首阔步间呈现出一个精神饱满的、神态自若的苏东坡形象 。这里的笠屐和杖藜,显然已经不具备原始认知层面上的笠屐和杖藜的物态作用,开始向精神象征层面过渡 。傅增湘在该画上的题词也解释了张大千《东坡居士笠屐图》中苏东坡的精神面貌:“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癯仙 。兹大千抚本,乃尔广颊丰,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傅增湘将张大千笔下的苏东坡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归结于苏东坡在琼州期间的修悟,因为参透了生死,所以才有“心闲体逸”的身心自由状态,而张大千就是要通过这幅作品一改前人所表现的苏东坡戴笠穿屐形象中的小心翼翼和无所适从,而将其一代文化学者饱满的、豪迈的、厚重的文化人格进行了放大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一蓑一人,这首苏轼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与后世诸多东坡笠屐图,让我们穿越千年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他的豪迈、他的豁达、他的无畏、他的坚守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北宋开始,其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表现苏东坡形象的绘画作品存世,其中尤以戴笠穿屐的笠屐形象最为典型,乃至成为历史上表现苏东坡形象的一个图像范本 。该形象之所以具有图像学意义上的阐释价值,一是由此形象总结了苏东坡二十年谪居生涯中与民同乐、为民解忧的为官人格 。虽然数次被贬,但是仍然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所谪居的每个地方,仍然不忘为官之本,这既是东坡笠屐图中苏东坡戴笠穿屐形象最初出现的原因,也是被世人不断称颂的苏东坡的为官之道;二是由此形象建构起了苏东坡二十年谪居生涯中以诗书画排忧、以诗书画寄情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正是因为该人格的形成,使得东坡笠屐图升华为一种普遍性的文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符号,这应该是东坡笠屐图主题创作在宋代以后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苏东坡以长达二十年的谪居生涯向世人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能屈能伸、乐观豁达、淡泊平静的精神面貌,他一生为党人倾轧、小人构陷而不屈,被一贬再贬而不悔,体现出中国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卓绝品性与浩然正气 。同时,他以虽远在“天涯海角”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之道践行着自己的为官之道,他以一己之身构筑起的文人形象、文人性格和文人精神,与其说是苏轼的个人行为,毋宁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人价值的集体写照 。
- 管理知识:什么是苏东坡效应?
- 苏东坡:糊口不简朴,何不简朴过
- 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概念 几何概念
- 黄州是哪里 苏东坡贬到黄州是哪里
- 40首苏轼古诗词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
- 移动宽带价格表2022 移动宽带不再免费
- 胡歌2021年有几部新剧播出 胡歌新剧《苏东坡》官宣了吗
- 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 苏东坡是什么朝代的
- 苏东坡发明的美食
- 美科股份连亏两年后转盈 硅片“独角兽”含金量几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