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里有块肉( 四 )

  
【痔疮常用偏方秘方】  
[方一]  
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  
[方二]  
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 。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  
本产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  
[方三]  
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  
[方四]  
浮萍适量 。水煎,趁热擦洗患处 。  
本方适用于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  
[方五]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  
本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  
[方六]  
柞树叶30克 。捣烂敷患处 。  
本方源于《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适用于痔疮 。  
[方七]  
刘寄奴、五倍子备等分 。研为细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遂愈 。  
本方源于《类编朱氏集验方》,治痔疮 。  
[方八]  
生豆腐渣,锅内炒干为末,每服9克,白砂糖汤下,日3次 。  
本方源于《危氏方》,适用于血痔 。  
[方九]  
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6克 。  
本方主治肛门久痔 。  
3.屁股有块肉上硬了一块,疼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 。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 。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 。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 。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 。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  
夏天疖肿多发,有3个原因 。  
一是夏天气温增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代谢物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堵塞毛孔 。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乘虚而入,在毛囊和皮脂腺内大量生长繁殖而引发化脓性感染 。汗液中正好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因此,出汗后如果未及时清洗、更换衣服,或者穿了不透汗的化纤类衣服,都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感染 。  
二是人在夏天睡眠偏少、食欲下降、心烦气躁,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这也助长了细菌繁殖,极易导致皮肤感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