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想生孩子的原因 女人为什么不生孩子( 二 )

  
他说:  
“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叫「原始母爱贯注」 。”  
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并及时回应孩子 。  
“我看见你了,这个世界欢迎你 。”  
对婴儿而言,在一次次被看见、被回应的过程中,Ta会不断感知到妈妈的爱,并将它带入心中,获得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 。  
于是,在「被爱」中,Ta也学会了「爱人」 。  
相反,如果婴儿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得不到回应,Ta就感受不到存在感 。  
这时,Ta就会彻底陷入恐慌,拼命寻找母亲的目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A就是如此 。  
由于是女娃,她一出生就备受忽视、嫌弃 。  
弟弟一出生就可以获得的关注,她却需要拼尽全力“打败”弟弟,才能分到小小的一杯羹 。  
从而也就理解了:为什么A身上的母性功能会缺失 。  
因为:  
从未获得过「原始母爱贯注」的她,  
在心理上更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不是一名成熟的母亲 。  
围绕男性发展“假自我”  
A的经历,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照着许多女性成长的影子 。  
我们也许没有这么悲惨的童年,但多半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  
因为是女性,经常被外界有意无意地忽视、贬低,甚至剥削 。  
比如在成长中遭受到的区别对待——  
哥哥弟弟总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特权 。  
亦或在职场中遭受的不公待遇——  
因为你可能要生小孩休产假,所以把机会给男性 。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以“关心”为名的隐形攻击:  
别太拼命了,你终究比不过男人;  
一把年纪还不结婚,小心没人要;  
离婚对男人没什么,你就掉价了……  
类似上述的种种现象,都给女性传达一种感觉:  
你的女性身份不如男性 。  
为了在这般艰难处境中生存,女性往往会通过2个路径发展自己 。  
其一:超越男性 。  
她们坚强果敢地追求成功,最终成为了学院女博士或职场花木兰,给父母带来骄傲和自豪的资本 。  
“看,我们家女儿比你们家儿子强!”  
其二:讨好男性 。  
她们按照男性喜欢的样子去塑造自己的外貌和性格,会撒娇发嗲 。  
她们不期待事业有成,却期待着早日嫁个好夫婿,飞上枝头变凤凰 。  
悲哀的是,这2种路径,均与一个人正常的心智化发展背道而驰 。  
心智化是指:以“我”为中心,去感受、去观察、去反馈,助“我”成长 。  
如果一个女性,始终围绕着「男性」去竞争、去讨好,才能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  
那么可以说,这个女性她本身并没有自我价值 。  
在这样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多半是一个「假性自体」——  
表面上应有尽有,风光无限,但内在却极度匮乏,孱弱无力 。  
因为:  
她天然的女性身份,始终不被看见,不被认可;  
她内心的自我部分,始终不被滋养,无法成长 。  
代代相传的匮乏  
当然,「假性自体」也有功能,它能帮助女性更好地适应社会 。  
然而就像前面所说的,假性自体之下的女性,内在自我从未获得滋养,依然停留在婴儿时期 。  
也由此,真正成为母亲后,她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走向2个极端 。  
其一:循环伤害 。  
即:将自己从小不被爱的经历,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  
就像A一样 。  
她出生的时候,从未获得来自父母的关注,体验不到爱的联结 。  
当她的孩子出生,同样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