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上的马面是什么意思,西安城墙导游词

西安城墙导游词西安城墙导游词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 。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西安城墙导游词范文 , 欢迎借鉴参考 。

西安城墙上的马面是什么意思,西安城墙导游词

文章插图
西安城墙导游词(一) 西安人总把城墙内的地方简称城里,被圈在城墙里的人被戏称城里人,这话听起来怪怪的感觉不靠谱!但每次凝视城墙上那厚实的青砖,还是震撼历史的沉重和荣耀!一堵墙隔住的是人心还是地域?钱钟书先生<围城>里那句"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去"是在斗室中杜撰情感故事的遐想,还是感慨伍子胥不得出城门的绝望心情写照,历史总是这样生涩的让人费解!
公元1369年 , 当明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后 , 将原来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 , 取意“西方长治久安”之意,从而开始了明王朝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 。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西安城墙,是在明代的“筑墙热”中筑起来的 。也是在唐皇城旧址上建起的 。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西安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 。新建的城墙大体只相当于唐时的皇城部分,南北宽约2.5公里 , 东西长约3.5公里,墙体全长13.74公里,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高度则无甚么变化,还是12米 。城墙每隔120米就有一座突出墙体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这大约相当于古代弓箭的“一箭之地”(约合120步),如此,两座敌台就可互为犄角,从侧面射杀攀墙攻城的敌人,西安城墙共有敌台98个,形成锯齿形互为犄角的严密防卫体系 。
【西安城墙上的马面是什么意思,西安城墙导游词】西安的城墙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护城河,河上有吊桥,吊桥拉起就断绝了城内外联系;第二道防线是护城河边的闸楼,负责拉起吊桥并与它后面的箭楼构成“瓮城”形成第三道防线——如城门被攻破,敌兵涌入,可以在这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将入城的敌人聚而歼之 。现今的明城墙是在原有基础上建的,也是全国现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墙 。武昌古城墙历经战火和建设已毁拆殆?。本┕使獾某乔教逑狄仓皇O虑懊怕サ壬偈偶? ,当然还有荆州、襄樊古城墙等相对较完整的古城墙,但感觉规模较小,当你看到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墙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确实难得?。?
但是西安的古城墙也屡经摧残,1936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西安,西安人视火车为文明,就让城墙给火车站腾了地方 , 西安的老火车站就嵌在了尚德门西边一点的城墙里,成一豁口 。1958年:西安刮起了拆城墙风,对部分老文物人的意见政府反问他们的是:“封建城堡留下来有啥用?拆城墙的消息不胫而走,西安城墙上的垛口砖几乎是一夜间被剥光 , 好像脱了一层皮,最严重的是南城墙西段的外包砖竟然是由中学有组织地前往拆毁,而这样的行为却被认为是建设一个新西安 。文史馆的几个文物专家碰壁后斗胆越过陕西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打电报 , 请国务院干预 。西安城墙,历尽沧桑:四门闸楼、吊楼于清末被拆 , 北门正楼毁于辛亥革命,南门箭楼焚于1926年 。抗战期间,城墙墙体被挖洞1991孔 。1949年后,又有四座角楼、98座敌楼、一座魁星楼及大量垛墙、女儿墙相继被毁……
如今的老城墙 , 是西安市政府于1984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了城墙修复的,在每个城门附近的城墙上都嵌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当时出资的单位 , 城上箭楼挺立,彩旗招展;看城墙顶部,实际上是一条环城砖面大道,宽有15米左右,游人不少,有坐电瓶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有蓝眼睛白皮肤的,也有黑皮肤白牙齿的,游兴浓浓 。城下则绿树成荫 , 河水清澈 。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 。也是全国唯一的环城公园,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 。清晨,这里鸟语花香,到处都是晨练的人;而一到晚上,这里则灯火通明 , 那一串串的大红灯笼,把老城墙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
西安城墙导游词(二) 中国明西安府城墙 。在陕西省西安市 。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 。原为夯土城墙,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巡抚张祉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将包墙增厚 , 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墙垛口等 。城墙周长13.75公里,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的,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的遗迹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 。明代修建的城墙用黄土加石灰、细沙并掺麦秸、草渣混合分层夯筑而成 , 夯层厚10~12厘米 。城墙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 。墙顶均以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处,有一砖砌溜水槽和吐水嘴 。城内除四门左侧各有登城马道外,另有6处马道 。城墙内沿墙四周筑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984个 。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座 。马面伸出墙面11米,宽20米,各马面之间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之内 。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 , 除西南城角台为圆形外,其他3个为方形 。据发掘得知,这种圆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扩建西安城时,因西南角未动而保留下来 。城墙每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 , 西名安定,南名永定 , 北名安远 。门外筑瓮城,门上建楼,门楼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闸楼及周围城墙已在民国初年拆除,现存正楼、箭楼6座 。除南面箭楼下无门洞外(门洞分从瓮城左右开),其他3门箭楼下各穿门洞 。门洞高宽6米,深19.5米 。正楼为重楼 , 面宽七间,进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有回廊,楼下及平座均施斗,箭楼以青砖为主结构,面宽十一间,进深两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分设四层箭窗 , 各12孔 , 总共48孔 , 左右各3层 , 总共9孔 。楼的背面有两层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 。城外护城河宽20米 , 深10米 。1983年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 。
西安城墙导游词(三)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古城墙 , 西安古城墙又称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 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 。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中心 。
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我们前面的是城墙的主城门,像这样的城门共有四座:我们面前的长乐门(东门);还有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 。它们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 , 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翁城 。至今为止,四座城门中除永宁门外,其余三座城门都只剩下两道城墙 。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 , 请大家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
本次游览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 谢谢大家 ,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以后有缘再见 。
西安城墙导游词(四)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 。“城”按《说文》解释 , 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 , 由此引出城墙一义 。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 , 同样是城墙的意思 。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 。“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 , 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 。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 。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 。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市城墙 , 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 , 那么西安市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市城墙周长11.9千米 , 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 。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 。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 , 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 。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 。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 , 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 。西安市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 。记得1986年在西安市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 。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 , 墙体长198米,高9.5米 。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 。据《西安市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 , 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 。宋、金、元皆因之 。明洪武年间拓城时 , 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 。明后期西郭小城记 。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 , 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市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 。明初 , 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市,加强对西北的控制 。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 。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 。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 。明灭后,萧墙被毁 。清雍正年间,西安市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 。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
明代建西安市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 。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 。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 。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 。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 , 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市而修建 , 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 。西安市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 , 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 。北墙有尚德门 。东墙有朝阳门 。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市城墙时有98座敌台 , 台上均建有敌楼 。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 , 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 。之后,西安市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 , 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 。西安市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 。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 , 值得一看 。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市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 , 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 。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 , 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 。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0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 。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 。城上还陈列弓弩 。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 。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市最大的绿化公园 , 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
各位游客 , 西安市古城墙的开发 , 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 。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市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 , 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市城墙时有98座敌台 , 台上均建有敌楼 。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 , 只有部分尚存础石 。之后,西安市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 。西安市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 。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
;
城墙的作用每个古城都有城墙,这才有城市的味道,我喜欢围着荆州古城墙慢慢骑车 , 享受环游古城的悠闲!
建城墙,就像很多人给自家院子修围墙一样,主要是出于防卫保护的目的 , 毕竟,安全第一嘛 。从结构上大概来说,古代的城墙是这样的 。最外面是一条护城河,绕着城墙,我们去北京故宫参观,故宫外面也绕着一圈河,可以算作宫城的护城河 。有句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就是说 , 城门着火了,人们跑去护城河打水灭火 , 结果把护城河掏干 , 没水了,河里的鱼就死了 。护城河上一般有座吊桥,可以收起来、放下去 。打仗的时候,能防止敌人直接冲到城下 。过了吊桥就是城墙了 , 城墙下有城门 。门大多是木头制作的,闭门以后,用大木头把门闩住 。竖着闩门的木柱子叫“植”,横的叫“关” 。栓门的柱子粗大厚重,还会用铜、铁箍几圈来加固 。城墙上有城楼 , 这个全国人民都清楚,看天安门就知道了嘛 。城楼两边还会有高高耸起的敌台 , 相当于瞭望塔 , 可以观察城外敌人的情况 。城墙顶部,在外侧连续凹凸不平,像牙齿一样的矮墙,叫做“雉堞”,也叫“垛墙”,上面有垛口,守城的士兵可以躲在后面射箭和嘹望,下部还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 。内侧的矮墙被称为“女墙”,比垛口低,类似于护栏,防止士兵来来往往的时候跌下去 。城墙的墙面,有时候还会修筑向外突出的一个台子,叫做马面,这也是为了防守 。你想,敌人攻打城墙的时候,他攻城你守城,是一面对一面,如果你修一个马面,等于你多出来一面,可以在侧面打击敌人 。敌人攻城的时候,城门是很脆弱的 。因此,为了保护城门,很多城墙,还会绕着城门 , 再修一圈城墙,叫做瓮墙 。瓮墙的墙体和主城墙是连在一块儿的 , 敌人如果攻进瓮墙,继续攻打城门,那么守军就可以站在主城墙和瓮墙的墙顶,居高临下 , 四面反击,他们就很难攻破城门了 。
说完城墙的结构,再说说城墙的材质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 , 像西安城墙、南京城墙,北京的一些城楼 , 都包着砖,甚至完全是用砖头和石头修筑的 , 其实,我国古代大部分时间的大部分城墙,都是土城墙,确切的说,叫夯土城墙 。就是把泥土夯筑成一块一块的,类似于土砖头,然后堆叠起来 。南北朝时期 , 开始给土墙外面,包一层砖,可是直到唐朝,城墙包砖的也不多,首都长安的城墙是夯土墙,宫城的大明宫也是土墙,夯土墙有个问题,夯土是方方的,在城墙拐角的地方 , 会很脆弱,容易留下防守漏洞 。为了弥补,城墙拐角处就要修得更高、更厚 。《诗经》有首诗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隅就是城门拐角处,女孩子为什么要在这儿等待自己的心上人呢?因为这儿的墙高,能遮挡住视线 , 比较私密,是个约会的好地方 。到了宋代,全部包砖的城墙开始变多,东京皇城的四面城墙,总算全部包上了砖,当然 , 里面还是夯土 。元代还是没啥进展,首都北京的城墙仍然是夯土的,北京现在有个地方叫北土城 , 就是它的遗迹 , 心酸到什么地步,下雨天,要靠芦苇做的帘子挡雨,不然这泥土做的墙,雨水多了 , 有可能倒塌 。从明代开始,各地城墙才大规模的用砖来修筑,你以后再看到那种砖修筑的城墙 , 要意识到 , 它肯定不古老,大概率是明代之后修建的 。用砖包墙,或者用砖修墙,好处可多了,除了刚才说的能防备雨水侵袭,砖修的墙面光溜溜的,敌人也不容易爬上来 。再说,古代打仗有种工具叫抛石机,如果是夯土修筑的土墙,被投石机抛过来的石头砸多了 , 容易倒塌 。宋代甚至还会把箭射到土墙上,然后让攻城的士兵抓着箭往城墙上爬 。砖墙的抗击打能力就强多了!
城墙对古代军事防御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那些处于边疆的军事要地,更是如此 。拿明朝的九边重镇大同来说吧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明英宗率军北伐,由于太监王振瞎指挥,几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瓦剌的首领)率领的军队击败 , 明英宗遭俘虏 。也先挟持着明英宗,经过大同,想勒索一笔钱 , 他派人去大同城里索要金币,还想在使者进去的时候,乘机发动袭击 。城里的明朝守军,连大门都不开 , 把使者吊了上去 , 不给也先军队攻打的机会 。也先只好带兵走了 。没过多久,瓦剌的骑兵又来了 , 大同守将郭登 , 用了一招诈降的计策,把瓦剌骑兵诱骗到瓮城里面,瓮城我前面讲过了,就是城门口围着的一圈城墙 。敌人进来以后 , 预先埋伏在城墙上的明朝部队 , 就在上边射箭、扔石头什么的,瓦剌骑兵大败 。紧接着,郭登又让军人假扮成老百姓,拿着下了毒的酒和猪肉羊肉、金银锡箔等东西,到郊外 , 假装上坟扫墓 , 瓦剌骑兵再次中计 , 冲过来抢酒肉 , 吃下去,又死了一大堆 。处在边防第一线的大同城,又一次化解了危机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高大的城墙,没有瓮城和坚固的城门,大同很难抵挡蒙古骑兵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
对处于内地的普通城市,城墙的防御作用也是巨大的 。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之后,将它立为首都,号称天京 ,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在南京城外围了几年,就是攻不下来 。最后开始挖地道,1864年 , 湘军花了5天时间 , 把地道都挖到南京城墙下了,结果被太平军发现,他们拿炮轰炸,拿火烧,地道里的湘军四百多人全军覆没 。最后,坚固的南京城还是没有抵挡住湘军的地道战,他们挖了很多条,最终在同治三年 , 成功了一次,用三万斤炸药,把南京城墙炸开了一个口子,湘军一拥而入,南京被攻克 。当然了,这是在近代,有了威力强大的火药之后 , 才能这么操作 。
那在古代 , 面对坚固的城墙,还有哪些攻城的方法呢?首先是撞城门 。有种工具叫冲车,也叫攻城车,有几个轮子,可以推着走,上面驾着一根粗大的圆木 , 前段还包着金属,士兵可以推着它冲撞城门 。敌人会在头顶射箭,于是冲车顶上会搭一层木板 , 敌人要是拿火烧木板怎么办?木板上还铺着泥土,防止火攻 。一旦撞开城门,本方的军队就可以冲进城里去了 。
除了攻击城门,另一种就是攻击城墙,前面我提到了抛石机 ,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大炮,城墙又大多是土墙,抛石机威力是巨大的 。1126年,金兵攻打北宋首都开封 , 一夜之间,安装起五千余座抛石机,在开封长达50里的城墙外 , 同时攻击,金军发射的石弹太密集,守城的宋军无法站在城墙上,只能退到城下,夸张到什么程度?开封郊外居然再找不到一块石头,都被金军用来攻打城墙了 。此外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用云梯翻城墙 。士兵扛着梯子往城墙下边跑的场景,在唐宋之后就不多见了,他们对云梯有了很大改进,类似于一辆车,车上放着梯子,梯子很高 , 还可以折叠 , 车开到城墙下 , 打开梯子,往上爬,爬云梯最危险,城上的守军射箭、扔石头、刀砍枪刺,所以古代能最早登上敌人城头的,一定是最勇猛的战士,史书喜欢记载谁第一个爬上对方城墙,是有道理的 。云梯攻不下,古人还有办法,有种叫井阑的工具,是一种高度在十米以上的攻城武器,据说是墨子发明的 。它其实是一个移动箭楼,有几层楼高,甚至比站在城墙上的守军都高,不需要仰望敌人,可以居高临下攻击城墙上的敌人 。
如果城墙实在难以攻克 , 怎么办?《三国演义》里有关公水淹七军的故事 。没错,水攻也是古代攻城的常规操作 。崇祯十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 , 连续打了4个月都打不下来,于是,他们掘开黄河马家口段,用河水冲灌开封,开封被洪水淹没,死伤无数 , 整座城市成了一座死城 。不过,水攻的技术要求很高 , 需要懂得水利的人才行 , 不然就玩脱了,自己反而受害 。l231年,蒙古大军围攻金朝的归德城,打不下来,便决定用水攻,由于当时是枯水季,再加上蒙古军队不懂地势,不识水性,决堤放水以后,洪水不但没有淹了归德城,反而在城外形成一道屏障 , 免费给守军修了一条护城河,蒙古铁骑想进攻更难了 。总之啊,古代城墙防守不容易,攻城也难 。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级别是什么马面是指古代城墙上凸出部分,设置马面是为了便于从侧翼向攀城敌人射箭 , 协助正面防守 。山海关古城的马面还不太明显 , 比较典型的是平遥古城的马面 。
西安古城墙的马面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 。
马面这个名称 , 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 。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它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了 。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在城墙上构筑马面的是燕下都的宫殿区,以后有汉魏洛阳金墉城北壁的墩台,但直到北宋才被普遍使用 。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将我国先民实际运用马面的时间提前至距今4000年左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