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祖先是谁的后代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 , 楚公族也 。楚熊居太子建奔郑 。建之子胜 。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 。”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
白姓起源及简介 姓白的名人有哪些呢导读: 白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九位姓氏,在豫冀、秦晋地区白姓有一定的影响 。当今白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2% , 总人口大约近280万 。那么,白姓的起源是什么?白姓氏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哪些呢?姓白的明星有哪些?快点随我了白下白姓起源及简介吧 。
白姓起源及简介
白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古人白阜、姜姓、芈姓和赢姓 。
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 。相传出自炎帝大臣怪义的儿子白阜,自阜也为炎帝之臣,为神农氏通水脉,其后有白氏 。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但白阜的后裔一直无闻 。
【白姓起源于,白氏祖先是谁的后代】第二支源出姜姓 。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齐,是为姜姓齐国 。春秋时,秦穆王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东拒晋国,西灭十二国,称霸西戎 。秦穆公之重臣蹇叔,是为百里奚推荐、用重金从齐国请来的齐国贵族 , 其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同为秦国名将,白乙丙之后以字为氏 。公元前278年,白乙丙裔孙白起率秦军攻人楚国国都,因功封武安君,后忤昭王,又为相国范雎所忌,赐死于甘肃灵台西的阴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念其功 , 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后来这支白姓发展为自姓中著名的望族 。姜姓白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
第三支出自芈姓 。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自邑 。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因楚国的邑大夫称公,故称白公胜 , 其后裔以邑为氏 。这支芈姓白氏的历史有2500年 。.
第四支出自赢姓 。秦文公(公元前765一前716年在位)之子公子白之后裔.以其字为氏 。这支赢姓白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
历史上白族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地区 。两汉至唐朝,由于由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活动的白姓,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了白姓的分布 。到宋元明时 , 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体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 。明末白姓进入了台湾 。
宋朝时期,白姓大约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 。陕西为白姓的第一大?。颊既仔兆苋丝诘?2%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四川 , 这二省占白姓总入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 。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域,白姓的主体在西北 。
当代白姓的分布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280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大约占白姓总人口50% , 其中分布于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 。河南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区 。
白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陕甘宁大部、河南西部、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云南南部,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6%以上 , 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4%,居住了大约43%的白姓人群 。在四川大部、云南中部、陕西南段、重庆北段、湖北北部、河南东部、安徽西北、山东西部、河北东北、辽宁西部、黑吉中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新疆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4%--0.6%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会国总面积的16.2%,居住了大约25%的白姓人群 。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
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秦国名将白起(公孙起) , 魏国水利专家白圭;北朝北魏太原太守白邕;唐朝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宰相白敏中 , 朔州刺史白道生;五代后周中书令白文珂;元朝戏曲作家白朴;明朝水利专家白英;清朝书法家白云上;北伐名将、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行政法学家白鹏飞;当代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 。
姓白的男明星
白凯南、白彪、白诚铉、白允植、白鹰、白道彬、白正男等等 。
姓白的女明星
白百何、白雪、白歆惠、白灵、白冰、白智英、白冰冰、白露娜、白静、白茹、白雪仙、白燕等等 。
白姓氏起源和来历■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 。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 , 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 。可晋国伐郑 , 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 , 发动政变 , 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 。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
2、出自姬姓 。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 。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 。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 , 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 , 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 , 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 。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
4、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
5、皇帝赐姓 。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 *** 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 , 赐姓白氏” 。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 *** 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 。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 , 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
得姓始祖:白乙丙 。名丙,字白乙 , 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 , 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 。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 , 大败晋人 。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 。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 。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 。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 。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 。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话组B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 , 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闵?,为白姓迁洛始祖 , 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 , 蔚为壮观 。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 , 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 。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 。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 。从清初开始 , 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 。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 ,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 , 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 。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人取我与” 。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 , 被封武安君 。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 。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 , 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 。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 , 隋末农奴起义首领 。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 。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 。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 , 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三梦记》近于杂录 。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 。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 ,宋代名士,诏封紫 *** 人 。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 , 知明法律 , 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 早年创刊《地学杂志》 。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 。后任北方革命军 *** 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 *** 桂系首脑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 *** 军队重要职务 。1949年4月中国人民 *** 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 。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 。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 。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 。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 。”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
此外 , 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 , 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 , 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 , 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 。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 , 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
■【白姓宗祠通用对联】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 。初至雷州 , 继为白氏子 。博洽群书,善书,工画 。诏封紫 *** 人 。有《海琼集》等 。下联典指晚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北) 。贞元进士 。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 。后以得罪权贵 , 以“越职言事”罪 , 贬为江州司马 。穆宗时,召回长安 , 目击宦官擅政 , 朋党倾轧,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官太子少傅 , 以刑部尚书致仕 。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 , 自称香山居士 。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 , 号齐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六贴三十卷 。
珍珠赠嫁;
紫石刊书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贫士白厚,有才学,娶富家刘纯材的女儿为妻 , 送黑色耳饰十件作聘礼,刘纯材则以珍珠一升、紫鸭千只回赠,并使家僮满路撒烛花 。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女儿白金銮,自幼聪敏,十岁时书写《北山移文》(南朝齐文学家孔稚圭作) , 白居易为她买来终南山紫石刊刻 。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继为白氏子,字如晦,号海琼子,福建闽清人 。十二岁试童子科,谙熟九经 , 能诗善赋,且长于书法、绘画 。因出于侠义而杀人 , 逃亡至武夷山,隐居笔洞,改装道士,又游于华南各地 。嘉定年间曾 *** 到朝中,受命驻太乙宫,诏封“紫 *** 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 。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 。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 字乐天,贞元年间进士 , 历官校书郎、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 。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在洛阳香山筑楼结社,自号香山居士 。
精治于术;
封武安君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周人白圭,善于经商 , 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善观时变,主张用“人弃我取 , 人取我与”的办法经商,认为经商和治国、用兵一样,必须掌握时机 , 运用智谋,人称他为“治生(谋生计)之祖” 。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 , 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
清衫司马;
紫清道人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其《琵琶行》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下联典指宋·白玉蟾有道术,诏封为“紫 *** 人” 。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联 。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士名标甲鼎;
完好饮琼林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 。习典故,以词翰称 。
南阳开裔叶;
东洛衍支流 。
——佚名撰福建省厦门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联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执法不避权贵;
出奇善用兵机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 。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郿(今陕西省眉县)人 。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诗歌杰作香山士;
辞赋伟奇滤水风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字知退 , 白居易的弟弟 。元和初年进士,任校书郎,后随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 , 历官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 。善辞赋、传奇 , 有传奇小说《李娃传》、辞赋《滤水罗赋》等 。
樊素小蛮桃李侍;
黄金白璧坚贞姬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蛮 , 白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之句 。下联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死,其妾不嫁,吴王闻其贤美 , 以黄金白璧礼聘 , 妾辞不受,人称“贞姬” 。
立身有则惟勤勉;
处世无能但率真 。
——白启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白启寰自题联 。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联 。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
两州刺史千秋业;
万首歌行八斗才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易墓联 。“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 。
六根清静林泉好;
七情无牵果木新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白居萍家厅联 , 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素口蛮腰,常为侍史;
黄金白璧,难聘贞姬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 。下联典指春秋楚·白公胜妾事典 。
南阳受姓以还,百代簪缨垂燕翼;
皖水发祥而后,九天雨露满龙山 。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市白家湾白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白氏郡望 。下联典指本支白氏居于“皖水”、“龙山”(白家湾在大龙山东麓) 。
-------------------------------------------------
下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资料:
扯淡、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 。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 , 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 。他曾经说:人弃我取 , 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 。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
【郡望】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 。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 。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
四、历史名人
白圭: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
白玉蟾:宋代名士 。博览群书,善书,工画 。有《海琼集》等 。
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 。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诗文朴实无华 , 广为流传 。
关于白玉蟾的补充介绍:
白玉蟾(1194-1229;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南宋道人 , 原名葛长庚,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 。祖籍福建闽清县 。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幼天资聪敏颖异,七岁能诵九经,十二岁举童子笠 。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陈楠(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凡九年始得其道 。后隐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胜地,致力于传播丹道 。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 , 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 , 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 。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 。每往来于名山大刹 , 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 。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 , 工书擅画 。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 , 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 。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 。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 。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 。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 。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 。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 , 按“师家曰治 , 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 。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 。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 。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 , 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 。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
白玉蟾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尤以书法造诣为深 。他擅长草书,兼善篆隶 。《天朗气清诗贴》是白玉蟾的传世之作 , 从该幅作品看,行笔气势不凡,情感淋漓尽致 , 大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墨韵 。《天朗气清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白玉蟾还是一名画家、诗人 。他的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 。他的诗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间先后刻印6次 。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约八十万字 。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 。有学者评之为“文简辞古,言奥绝伦 , 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是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后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 。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
关于白行简的补充:
唐代文学家 。字知退 。华州下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 。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 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 。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 。白行简以传奇著称 。代表作《李娃传》 。又名《国夫人传》 。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娼女李娃,屡经波折,几经丧生,终获美好结局(见《太平广记》) 。《李娃传》表现了唐代传奇创作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 。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三事皆篇幅短?。?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 。战国时 , 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 , 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 , 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 。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 , 北齐五兵尚书 , 因功赐田韩城 。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 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 , 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 。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 , 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 。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 , 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 。他是唐代中期诗人 , 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 。此外 , 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 。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 。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 。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 , 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 。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 。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 。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 , 地理学家白毓昆,*** 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 , 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 。《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 , 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 。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 , 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后裔 。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 , 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 , 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 。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 , 当为白姓之始 。”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 。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 。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 , 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 , 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 , 庄宗赐姓李 。陈永贵 , 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 。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 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 , 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
白姓起源白姓起源:
1、出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 。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附近的平阳,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 。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
2、出自芈姓:汉族白姓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
3、出自部落: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 。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 , 唐置白州 , 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
5、改姓或赐姓: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以及被他人赐姓 。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 。元仁宗赐姓白;犹太族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
- 梨园起源于哪一个朝代,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 楷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楷书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谁发现的
- 农商银行成立于哪年,农商银行起源于哪年
- 昆曲是哪里的,昆曲起源于哪里 昆曲的简介
- 七夕源于什么朝代,七夕起源于什么朝代
-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
- 赛艇运动起源于哪里,赛艇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
- 扇子的历史和由来
- 佛教发源地在哪个国家
- 红烧狮子头起源于我国哪个城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