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

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目前来说,我国习惯将每周的星期一当做每周的第一天 。
在不同地区 , 一星期的开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许多英语国家、日本是星期日,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星期六开始的 。多数欧洲国家都以星期一为一星期的第一天 。而中国大陆习惯上也认为星期一是开始时间 。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

文章插图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起源说法:
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 。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 , 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 , 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 。中国的七曜开始并未作为时间单位 。
在西方,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 , 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伊斯兰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的宗教礼拜活动 , 故而在许多方言中,“礼拜”逐渐有了“星期”的含义 。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在中国大陆习惯认为星期一是开始时间 。
区分:
在不同地区,一星期的开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许多英语国家、犹太教、日本是星期日,埃及人的一星期是从星期六开始的 。多数欧洲国家都以星期一为一星期的第一天 。现在越来越多的英文字典也开始以星期一定义为一星期的第一天 。
扩展资料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

文章插图
星期标准中国应用: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圣经》中认为,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万物,在第七天休息,这七天是从星期日开始的,第七天是星期六,所以犹太教以星期六为安息日;在基督教成为古罗马国教后,因为耶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 , 所以将礼拜日改为星期日;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在第六天完成创造工作,这一天应该庆祝,所以将星期五定为重大礼拜的主麻日 。
星耀最早在西元七世纪就通过不空和尚和杨景风所译《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传入中国 。
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 , 木曜日是星期四 , 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后来《宿耀经》通过平安时代的唐朝留学生空海传入日本 , 并成为日本宿耀占星术或密教占星术的重要经典,也作为了沿用了中国以七曜为一周每日的称谓 。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日至六,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
中文世界教会常以“礼拜一”、“礼拜二”、?称呼星期诸日 。受其影响 , 一般民众也这么用,亦将“礼拜”一词等于“周” 。如“下周”等于“下礼拜” 。
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 , 简称“礼拜” 。闽南话口语并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
参考资料:
中国一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周末是星期六,星期天是一周的开始
因此,一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天
一般是这么认为,但是谁看到也别扭 。现在双休,周五的电视就开始说周末了 。所以还是以我们通常的1234这么来,即明白又清楚 。就像与国际接轨的克、千克一样,虽然标写了是每千克10元,但是我们不这么说 , 还是说5块钱1斤 。不过是麻烦人罢了
每周的第一天是星期几每周的第一天应为星期日 。
星期制在我国正式使用是清末(1905年),但其来源却是中外时间文化的殊途同归 。古人观天象计时间除了最明显的日、月二星外 , 还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另外五大行星,初步掌握了这七颗星出没时间及其运行规律,
这七星按日、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月的顺序“轮流值日” , 就形成了最为原始的星期制 。由此顺序也可看出,一周的第一天应为星期日 。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开始,中国每周第一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日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时段,并与12地支相对,每个时段是现在的2个小时,由于每个朝代所采用的历法不同,农历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和正月初一都曾做为一年的开始 , 子时(23时至次日1时)、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也都曾做为一天的开始 。
现在使用的农历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夏历,夏历新年开始的“一元复始”指的是正月初一寅时(3时至5时),而非零时 。当然,阳历是现在世界上的通行历法,为了统计和应用上的方便 , 人们也就渐渐把农历的夜半定为一日之始,并得到官方承认 。
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 。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 , 与十二地支相对,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和正 。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 , 每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 。
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1669年),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 , 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在经过4年的激烈争论后,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没有余数,省去了西方钟表时间与中国传统时间换算的麻烦 。
清初1小时改为4刻后,其名称分别为:初刻、一刻、二刻和三刻,如3时20分,对应的表述为寅初一刻五分或三时一刻五分 。这一名称和用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