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结构 峨眉山玄武岩的特征


峨眉山风景区,屹立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受四海信士的敬仰,是四川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18年9月20日起,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85元降为160元 。
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

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结构 峨眉山玄武岩的特征

文章插图

峨眉山
气候特点
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0℃,极端最低温度为-20.9℃)、亚寒带(海拔2200米-3047米,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米-2200米,年平均温度为13.1℃)、亚热带(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极端最高温度为38.3℃) 。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 。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 。[2]
土壤分布
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海拔1800米以下属于黄壤、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1800-2200米属于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200-2600米属于地暗棕壤带,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 。
水文情况
●概况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 。花溪河在西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 。其余4条均发源于峨眉山,分别按东、南和东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 。集水面积在约100平方公里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的上游,景区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赶山河、瑜珈河),临江河的支流张沟河,龙池河的支流燕儿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 。[3]
●水体
1.地表水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 。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般6~9月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 。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 。空间分布上,基本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东南部为低值区,西北部为高值区 。汇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涨易涸的山溪水特点 。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800立方米/秒;临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龙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859立方米/秒 。[3]
2.地下水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 。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掩埋于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随之倒转;又由于新构造强烈上升,地表沟谷深切,一般达200~500米,更加剧了对含水层的破坏,较大地减弱了碳酸盐地层的溶蚀作用,在沟岩两岸有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 。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沿断裂带补给深部含水层,其余补给浅水含水层后,经过不长的运动途径,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头不多,而沟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丰富 。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盐类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激烈循环之裂隙、溶隙和潜水类型 。因受气象因素的控制,沿沟谷流入平原,成为孔隙泉水补给来源之一 。[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