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由来的故事,对联的来历简介

对联的来历简介1、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
2、据《淮南子》说 , 所谓桃符 , 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
3、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 。
4、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 , 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 , 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 ,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 悬苇索以御凶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
5、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山名为度朔山 , 山上有一棵大桃树 , 这棵桃树铺天盖地 , 树枝盘旋曲伸有3000 里 。在桃树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 。
6、“鬼门”上有两位神人——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他们负责识别天下的鬼 。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 。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于是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芦苇编的绳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老虎 , 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那时候起,人们就设立大桃人,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和老虎的像,在门上面悬挂苇索,用来驱邪伏魔 。
对联的来历起源50字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 。
【对联由来的故事,对联的来历简介】“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
人们为了去除厉鬼,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而到了明代 , 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 , 对联一词便出现 。

对联由来的故事,对联的来历简介

文章插图
对联的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 不多不少 。
2、要平仄相合 , 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对联的来历关于对联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是,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
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 , 又称“桃梗” , 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 。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 ,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山名为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树枝盘旋曲伸有3000 里 。在桃树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 。
“鬼门”上有两位神人——一个名叫神荼 , 一个名叫郁垒,他们负责识别天下的鬼 。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 。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于是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 ,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芦苇编的绳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老虎 , 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那时候起,人们就设立大桃人,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和老虎的像 , 在门上面悬挂苇索,用来驱邪伏魔 。
对联由来的故事,对联的来历简介

文章插图
拓展资料大约稍晚些 , 人们又嫌刻木人太麻烦,于是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 。然而,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另一边是一个字“荼”,写出来不对称 , 也不美观,于是有人就在“荼”的前头加个“神”字,成为“郁垒”“神荼” 。
这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 ” 。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 。
直到宋代,对联中的“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而是用在楹柱上 , 后人名曰“楹联” 。“桃符”真正被称为“春联”,还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 , 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 , 以图润笔 , 祭灶之后 , 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仙的名字,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 。
那么,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对联界也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
例如,《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 , 以其词非工 , 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 , 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也记载:“楹帖 , 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是为春联之始,代代相传 , 直至今日 。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 , 鲜为人知 , 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 , 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 。这位知府名吕余庆 , 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 。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 。
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 。“长春”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一位皇帝,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 , 孟昶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 。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 , 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瑞燕解呈祥 。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
又:年年岁庆;月月无灾 。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
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刘丘子投二舅”字样 。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是公元723年,可见,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
但事实也还不止于此,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副对联:送寒余雪?。挥暝缑沸?。
而且 , 据《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创作时间最早的一例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 , 惟偕骚客搜奇 。
上述说法终究还无法确定,因为传说更早几百年的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写过几副有名的对联,而且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
据说 , 有一年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琅琊移居到浙江绍兴时 , 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便按惯例书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 , 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
第二天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 , 又提笔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 让家人再贴出去 。谁知第二天天亮一看,对联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明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大红的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 , 便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着夜色溜走了 。新年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 , 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 , 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
近年又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 , 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而这副对联 , 又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四五百年 。
请详细的关于对联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 。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
这是对联的萌芽 。
五代时 , 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 , 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 , 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 , 一窗昏晓话流年” 。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
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
”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 , 有何颜面对镜?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