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9、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
一、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虎丘记》,因为 。)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二、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1、也
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
如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12、以
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 元音字母有哪些语文 元音字母有哪些
- 夏蚊成雷造句 夏蚊成雷文言文翻译
-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 小学二年级语文摘抄好词好句大全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
- 一年级上册语文 一年级上册
- 适合表示心情愉悦文言文
- 初中语文课件全套下载 初中语文免费课件网站
- 2022母亲节祝福语文案说说
- 颜真卿书法特点语文书原文 颜真卿书法特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