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整理( 四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因
一、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
因人成事 。(《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
二、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
15、与
一、作虚词用 。
(一)连词,解释为:和、跟、同 。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
二、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
16、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