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宵节的作文 写元宵节的作文结尾



介绍元宵节的作文 写元宵节的作文结尾

文章插图
01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单论阅读量,这首小词,在上万首宋词中,绝对可以排在百强榜单里 。套用两句成语,那是妇幼皆知,脍炙人口 。
排列规整的四十个字,特别通俗,平常 。只要认识几个字,不要解释,都能明白,就像流传于街头巷尾的顺口溜 。
欧阳修担任过翰林学士,就是给皇帝撰写诏书的超级秘书 。一个整日习惯于,与单调枯躁文字打交道的写手,竟然能吟咏出这样委婉清丽的佳品(包括另外那些词作)真是妙笔生花了 。
介绍元宵节的作文 写元宵节的作文结尾

文章插图
02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上半阙描绘出了“三五夜”“人如画”的景象,属于例行的铺叙手法 。
可到了下半阙,就变样了 。头一句中,突然出现了“寂寞”和“老”,和节庆气氛很不挨边,有些扫兴 。
这一年,东坡先生才四十岁,说“老”,无论怎样说,都有点不靠谱 。“老”的,应该是心境 。
而结尾的十个字,把“老”进一步落实在景物中,就更找不到丝毫欢快愉悦的感觉了 。这样的元宵,未免太凄苦悲凉了 。
如果把五天后写下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连在一起读,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和谐,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惊世绝唱,似乎在“三五夜”的“人如画”中,已经孕育在心里了 。
介绍元宵节的作文 写元宵节的作文结尾

文章插图
03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
在元夕词中,挑选内容含量最沉实,最凝重的,大概要数这首了 。它完全可以当作“史”词来读 。
这一年,李清照已经是个五十六岁的孤寡老妇,几经辗转,流落在杭州 。由于战乱缓和,世间比较安定,这年的元宵总算有了几分节日味道 。
一开头,作者描绘了鲜丽的景色之后,就发出“人在何处”的疑惑,后面又连续设问,“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 。可以看出,再隆重的“佳节”,也无法抹掉国破家亡笼罩在女词人心里的阴影 。
下半阙,她的思绪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回转到“中州盛日” 。可展现的并不是宏阔场景,只是像绣花那样,刻画了闺秀们头饰装扮之类的细节,却以小见大,让读者感悟到那个时期的国泰民安,兴盛繁华 。
接下来,一个“如今”,把画面拉回到眼前 。用“风鬟雾鬓”概括出“憔悴”之后,笔墨变得直白平淡,像是在唠家常嗑,可十分尖利地剖露出隐秘的内心波澜,就是结尾的那几句 。
有评论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忍气,实胜于放声痛哭 。”这话说得很是在理 。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要改为“易安词章老更成”,也不牵强吧 。拜读了作于五十六岁的这首《永遇乐》,哪个能不伸出大拇指,给李清照叫好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