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

符这个姓氏的来源【姓氏来源】①《元和姓 》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另令,因为氏琅琊 。”②“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 以上文献说明,符氏德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 , 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 。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令,后来便以符为姓 。符姓发祥之地 , 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他们的子孙,目前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 。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诸城县) 。
姓氏来源另说:淝水之战失败后,苻坚后人为免被追杀,改姓为符 。因此,现部分符姓实际是苻姓的后裔 。只是未见记载,无从考证 。

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

文章插图
百家姓符姓的来历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我姓符 我想知道 符 姓 的来历
解析:
符”姓的来历:
古代春秋时期,有位贵族在秦国当官,官职叫符玺令,是专门掌管大印和令符的官员,他的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世代姓符 。符是古时候的一种信物,用处相当于令箭,玺是指大?。苑袅钍歉鲋匾墓僦?。而那位当秦国符玺令的贵族,原是鲁国君主鲁顷公的孙子,叫公雅 。鲁国国君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符姓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 。符姓先人还有如【符令谦】南唐时候的将官,智勇双全,不但骑马射箭,冲锋陷阵威风凛凛,而且治理地方也有政绩 。他当赵州刺史,死后赵州人无不痛哭 。【符彦卿】宋朝大将军,少年时就武艺超群,一生拼搏战场,是宋朝大功臣,威名远扬 。【符曾】清朝诗人 , 他气性清高脱俗,有才气,做的诗不同寻常,的诗不同 , 深受赞赏 。
寻根溯源 符姓来源有二:1、出自姬姓 。据《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广韵》等所载 , 春秋(实为战国)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出自他族 。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
得姓始祖 符雅 。鲁顷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孙,秦国官吏 。鲁顷公为鲁国最后一任君主,后被楚国灭国 。鲁国亡后,子孙外逃,雅流落到秦国,因办事认真,被秦王任为符节令(即保管令符的官员,符乃古时君王传达命令的凭证,用金属或竹木制成一定图案,然后一剖为二,一半为调动者执有,一半为帝王本人或符节令保管 , 上令下达,对符为凭) 。符节令官位不高,却需要君王亲信担任,雅在秦国曾长期担任此职,其子孙为别他族,即以官为氏,称符姓,并尊符雅为其始祖 。
繁衍播迁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 , 古时此地为琅邪郡 , 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 。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 。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 , 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 , 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 。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 , 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 。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符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
郡望堂号 符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琅邪郡——秦代设置,治所在琅邪(故城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 。
堂号:“琅邪”、“忠厚”、“积善”等 。
宗族特征 1、符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符姓人才蔚蓝 , 尤多能征惯战之勇将 。3、符姓于宋代以后发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虽进入南方时间不算长,但对南部省份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符姓得姓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名人精粹 符融:陈留浚仪人 , 东汉名士 。少为都官吏,耻之而去 。游太学,师事李膺 。膺每见融,辄绝他宾客 , 听其言论,每捧手叹息,由是知名 。公府连辟不应 , 后以寿终 。符载:蜀(今属四川)人,唐代官吏 。德宗贞元中由荐入仕,辟四川掌书记,历协律郎、监察御史 。工诗,有集 。符令奇:沂州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将领 。初为卢龙军裨将,后投薛嵩,再事田承嗣,及田悦拒命 , 被田悦所杀 , 临刑色不变,卒年七十九 。符璘:令奇子,唐代将领 。初为田悦将 , 后降马燧,拜特进,封义阳郡王 。李怀光反,从燧征讨有攻,入朝为辅国大将军 。符道昭: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将领 。军阀李茂贞养子,茂贞兵败,降朱温,任右司马 。勇毅而少谋,每战先发,往往多败 。符习:五代时赵州昭庆人 。初事赵王王镕,镕为张文礼害,习请后赵庄宗击赵讨文礼报冤,庄宗壮之 , 遣将助之 。历宣武军节度,以太子太师致仕 。符蒙:符习子,五代时官吏 。进士出身,性刚直 , 仕后唐为成德军节度使,后事后晋 , 累官礼部侍郎 。符令谦:符习子 , 五代时将领 。有勇力,以父任为将,官至赵州刺史 。有善政,时称良刺史 。符存审:陈州宛丘人,五代时将领 。李克用时典义儿军 , 性谨厚 , 为将识机知变 。破后梁,击辽兵 , 大小百余战,屡奏捷 。历忻州刺史、安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卒于幽州 。符彦超:存审子,五代时将领 。仕唐为汾州刺史,累官安远军节度使 。符彦饶:彦超弟,五代时将领 。少骁勇,能骑射,仕后唐 , 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 诛叛将张谏,拜忠正军节度使,入后晋拜义成军节度使 。符彦卿:陈州宛丘人,宋初将领 。历事后唐、后晋,后晋时讨平青州杨光远 , 移镇许州,封祁国公,又败围阳城之辽军 , 改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 历后汉至后周,累官天雄节度使,封魏王 。入宋,加守太师,后移凤翔节度使 。有谋善战,赏赐悉分给士卒,故人乐之为用 。辽人甚畏之,称为“符王” 。其女被柴荣纳为继室,册为皇后 。长子符昭愿从宋太宗征北汉,攻辽国,战功赫赫,真宗时任天雄军、刑州二铃辖 。次子符昭寿官至益州铃辖,因凌忽军校,被部卒所杀 。符之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诗人,诗风清峭脱凡,著有《秋声馆吟稿》 。
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

文章插图
章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祖先是周族始祖后稷,部分得姓始祖是公雅 。
【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符姓追根溯源 , 是远古黄帝的后裔 。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 。据《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在残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 , 打败商朝建立周王朝 。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在鲁国传位三十多代,至鲁顷公 。
顷公的孙子公雅任秦国的符玺令,他的子孙便以祖之官名符为姓 。因此说符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后代 。故符氏后人奉公雅为符姓的得姓始祖 。
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宣懿皇后
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符氏 , 陈州宛丘人 。祖父符存审乃后唐大将,曾出任宰相 。其父魏王符彦卿 , 曾出任后晋天雄军节度使,与后周太祖郭威交情甚深 。
2、苻生
苻生(335年-357年),字长生,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前秦景明帝苻健第三子 , 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355年-357年在位 。
3、符令奇
符令奇(704-782) 。唐沂州临沂人 。初为卢龙军裨将 。会幽州乱,挈子璘奔昭义,节度使薛嵩署为军副 。嵩卒,田承嗣盗其地,引令奇为右职 。封琅琊郡公 。
符氏的由来?符氏的由来:
符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 , 符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 。
又据《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献说明 , 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
符姓的来源简介,符这个姓氏的来源

文章插图
符姓的名人有:
1、苻坚:苻坚 , 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略阳临渭人,氐族 。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 , 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
2、苻生:苻生 , 字长生,略阳临渭人,氐族,前秦景明帝苻健第三子 , 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355年-357年在位 。
3、符令奇:符令奇 。唐沂州临沂人 。初为卢龙军裨将 。会幽州乱,挈子璘奔昭义,节度使薛嵩署为军副 。嵩卒,田承嗣盗其地,引令奇为右职 。封琅琊郡公 。
4、符存审:后晋宛丘人,曾经被赐姓为李 , 光彩无比 。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机略的名将 , 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庄宗破梁军,赶走辽兵,大败刘酃,前后大小一百余战,从未有过败绩,与当时的另一大将周德威齐名 。
以百战百胜的辉煌功绩,此后符存审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而且,也为后世子孙打开了平步青云的大门,使得符氏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
5、符彦卿:符彦卿字冠侯,宋朝宛丘人 。出身武将世家 。他13岁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 , 讨王都于定州 , 大破辽兵于嘉山,击退围阳城的辽兵 , 封魏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