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灭蚊英雄,逼得科学家们用机器鱼专门吓唬它

撰文 沈梦溪
人类向来讨厌蚊子 。 在农村长大的人可能对此深有体会:一到夏天伺机吸血的蚊子嗡嗡的声音总会扰人清梦 , 大半夜因此难以入眠也是常事;被蚊子咬了之后 , 红肿和瘙痒则会让我们烦躁不已 。 自从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 , 人类对蚊子的厌恶更是上升到了极点——1881年 , 古巴流行病学家卡洛斯·胡安·芬莱(Carlos Juan Finlay)开始认识到蚊子能够传播黄热病;1900年左右 , 印度和意大利的医生开始发现蚊子还能传播疟疾;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 蚊子还会传播登革热、乙型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 正因如此 , 灭蚊越来越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任务 。

曾经的灭蚊英雄,逼得科学家们用机器鱼专门吓唬它

文章图片
图1/8

为了灭蚊 , 20世纪初的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 但是大多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 。 那时的人们发现 , 蚊虫滋生于大面积的湿地之中 , 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有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 蚊子会在水面产卵 , 卵孵化之后就成了幼虫 , 也就是人们熟悉的孑孓(jiejue) , 孑孓倒吊在水面上 , 用尾端呼吸 , 而靠口滤食水中的有机物长大变成蛹 , 蛹成熟之后就会变成令人讨厌的成虫——蚊子了 。

曾经的灭蚊英雄,逼得科学家们用机器鱼专门吓唬它

文章图片
图2/8

因此 , 从蚊子的成长周期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话 , 第一个被想到的方法就是排干整个湿地的水 , 但是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 , 还不太现实——有些地区湿地面积极大 , 排干其中的水完全不可能;第二个方法就是往湿地中灌注石油——众所周知 , 油比水轻 , 当水面上覆盖一层油以后 , 油层将会隔绝空气 , 让水中的孑孓窒息死亡 。 纽约市在1901年就曾经广泛使用石油灭蚊 ,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然而这同时也导致了家畜和鱼类的大量死亡 , 所以很快就被人们放弃了 。
这时候美国鱼类及渔业委员会的前雇员威廉·希尔(William Seal) , 以及新奥尔良的家庭医生维奇博士(Dr 。H 。Veazie)都注意到一种 “顶级”的小鱼 , 体长不过5厘米 , 适应性非常好 , 而且繁殖非常快 , 所以在美国东南部分布极为广泛 , 即使是最浅最脏的水滩边都有它们的身影 , 而且最妙的是 , 它们以孑孓和刚羽化的蚊子幼虫为食 , 每只小鱼平均每天可以数百只孑孓 , 有它生活的地方“无法找到任何种类的孑孓” 。 这种鱼在随后因为吃蚊子特性被称为食蚊鱼(mosquitofish) , 并在不久之后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作为生物武器大规模投放到蚊虫肆虐的水体中 。

曾经的灭蚊英雄,逼得科学家们用机器鱼专门吓唬它

文章图片
图3/8


曾经的灭蚊英雄,逼得科学家们用机器鱼专门吓唬它

文章图片
图4/8

因为食蚊鱼在控制蚊子数量上确实卓有成效 , 所以到了1920年左右 , 北美的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食蚊鱼专业养殖场 , 会向外免费赠送食蚊鱼 。 而与此同时它们的大名也开始吸引世界其它饱受蚊虫之苦的地区 , 于是在1905年被引进到夏威夷 , 1911年进入台湾岛 , 1913年进入菲律宾 , 1919年进入日本 , 1921年由西班牙进入欧洲 , 1927年进入中国大陆……虽然并不能证明在所有地方食蚊鱼都能有效控制蚊子 , 但是极少数控蚊效果出色的例子足以为它打出广告来 。 比如前苏联索契因建立在一片沼泽地上 , 因此蚊灾严重 , 由此导致的疟疾患病率居高不下 , 在1925年引入食蚊鱼之后 , 蚊子数量下降明显 , 1950年以后当地几乎没有再患疟疾的人了 , 因此当地人还给这种小鱼立了一个纪念碑 。 这些广告让世界各地都非常欢迎食蚊鱼 , 一度让它成了当年灭蚊界最靓的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