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全公世系解读
袁修大
源流简况:南宋初年,九江太守袁璞,行福七,字信凯,妻朱氏,官九江太守 。巡水涝至楚兴国乐平里铜桥畈,览高山之耸秀,察流水之清远,遂隐有卜居意焉 。命子袁全由江右(江西)武宁三洪滩迁楚(湖北)兴国州(阳新)铜桥畈(现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下桥袁),后世尊全公为始迁一世祖,故本支称湖北阳新袁氏 。本支袁氏自1150年起,历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后裔分布:主要居住于阳新境内 。
1、湖北东部的通山、大冶、咸宁、黄石、罗田、英山、武穴、蕲春、武昌 。
2、湖北西北部的竹山、竹溪、房县、郧西、郧县 。
3、迁徙分布江西北部的几个县 。4、迁徙陕西南部的山阳、旬阳、汉阴、白河、商州、镇安、宁陕和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户县、三原等县市 。
几次大的迁徙
1、南宋末与元初的战乱;
2、元末明初的战乱;
3、明末清初战乱;
4、清乾隆中后期华中地区连年的灾荒;
5、同治初年的灾荒和西北回民起义以及满清政府的“平叛”战争 。
本支袁氏传承间断、连续的原因分析
南宋开始民间修谱不太流行,家庭内部有文字记载,全公裔孙人数不多,到1279年元灭南宋,经过99年元朝的残暴统治后,1368年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及其灾荒又延续40余年 。期间经历250余年,民不聊生谈不上修谱 。到1403年明朝永乐以后才逐步国泰民安,于是才有了合族大修宗谱的可能 。
1、明永乐间合族大修宗谱,基本理清了世系,为湖北阳新袁氏宗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各分支在明万历、清乾隆年间的续修保证了谱系的丝之有絮,网之有纲历数百载而不紊 。1408年族内大修之后,一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4年]合局才又组织族内大修宗谱,其间经历360年,仅仅见到:
(1)提修宗谱小引 伯昭公裔孙 冕升[公元1600年]
(2)重编松公房旧序 明万历庚子年[1600]伯昭公裔孙均昂冕升、均标表同订
(3)纘修谱序 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全公18代裔孙允盟撰
(4)昭公观音岩堂喻(族人维护祖坟一案判决书) 康熙60年[1721]合族重修谱序 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4年]合局敬撰 。族内大多已经传承到23、24代 。据史料《陕西旬阳县志》乾隆五十八年(1794)记载:“湖广、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自然灾害频繁,乾隆三十七、八年后,大量穷民涌入灾象较轻的秦巴山区认地开荒,县内人口骤增,至是年底,已有67680人 。”又记载:“光绪三年(1877) 。大旱,岁大荒,人相食,官府在城乡办赈,并散仓粮,设平粜局救济灾民,仍无济于事 。”基于以上原因,族内迁徙外地人数众多,且失去联系的,绝户的,不少 。有联系的后来由于交通不便也无法和祖居地一起修谱 。
3、嘉庆庚申【1800年】合族大修时统一了全族自27代起的派行:
达观知修慎, 怀仁敦孝先, 克复保性善 。亨嘉肇毓贤 。保证了迁徙千里不乱宗,互不认识认派行的族内凝聚力 。
4、将已有的派行记载在谱 。(分七大房,派行大同小异)
5、同治三年【1874年】又续订立新排行:礼教开昌运, 诗书裕后生,风云长际会, 相继佐乾坤 。
6、清朝乾隆以来有散居外地而相对较近的全公裔孙,因交通不便,又分别联修了宗谱,家谱的取名带有新的地方特点,其根本没变:都按原有派行传辈 。仅缺少了对各地始迁祖以前的记述,而详细的记载了小分支的情况,这为适当时候合族再次统修宗谱是十分有用的 。族内应借助先进的联通工具加强交流 。
- 一 风水进阶(风水规律学怎么样)
- 江西吉安风水宝地 浙江省全安风水宝地
- 风水学中什么叫明堂 大门口明堂风水
- 粉水晶的寓意和禁忌 粉水晶 风水
- 牵牛花寓意好不好 牵牛花的风水作用
- 中国三大风水宝地宜兴 常州的风水宝地
- 鞋柜上放什么风水好 鞋柜一般做在哪一边对风水好
- 冰箱上放什么植物好风水 冰箱上放什么植物好
- 风水出官职大小看哪里 什么样的风水能出大官
- 嫁入豪门的十大女明星 有个女星改自家风水嫁入豪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