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下一首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下一首诗)
记得大概在去年,有人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李白在唐代时知名度如何?,有个知友回答说,也不是很知名,大概也就是“走到哪都有人认识,并且变着法的想请他吃饭喝酒 。”因为,李白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他跟杜甫的友情让人感动,杜甫写过《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李白也回赠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成为李杜的友谊佳话 。,他跟孟浩然的友情让人感动,虽然孟浩然在相遇李白时已名满天下,没有诗作写给李白,但他们的交往却是密切的,这让我们感动于大唐盛世,感动于盛世下著名诗人代代相传的风云际会 。
李白跟其他诗人的友情也很有名,李白一生都在行吟,以后抽空专门写李白跟诗人们的友情集会 。至少,他们的友情不全靠互相赠诗来维系 。

孤帆远影碧空尽下一首诗

文章插图
【孤帆远影碧空尽下一首诗】(李白行吟图)
李白的诗风当然跟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系,李白自从25岁那一年出川东游,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到达湖北安陆,遂在安陆成家,此时的李白年已二十七岁,已见识大增,此后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这是李白一生最安定的一段时光,不过李白这段时光也并不是完全过居家安定生活,而是大部分时间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一岁的孟浩然 。李白非常喜欢孟浩然,他直接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也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在中国地理上,扬州、益州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城市) 。于是李白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相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一首名诗,就是今天要读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最大的好处是没有生涩的词句,基本顺着浅白的文字都能理解字面意思,而简单的字面意思之下,又蕴含极丰富、极庞大的诗外意象 。这首诗即属此类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并不是当年李白孟浩然登过的黄鹤楼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像黄鹤楼这样的名胜,是这些古代名人题诗之后才变成名胜的呢,还是它本身就是名胜,才吸引这些名人们聚集于此呢?是楼成就了这些名人,还是名人成就了这些名胜,亦或互相成就呢?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向西拱手告别了黄鹤楼,将要去向东面的扬州了 。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烟花指柳絮如烟、鲜花似锦,三月是准确的时间点 。合起来就是春天景物,在艳丽的春景之下 。下:顺流向下而行,武昌在长江中游,扬州在长江下游,因此称“下”是顺流而下,也是向下游驶去 。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一叶孤舟的帆影即将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尽,有的版本写作“碧山尽”,但显然,“碧空尽”更有意境,而'碧山尽‘差一些,山在远处仍是有轮廓的,而天空与水面更容易在视觉上浑然一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