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简称宜城的由来,宝鸡地名的来历


安庆是中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 。传说在古代,周朝的周大司空召公曾率领一支军队来到此地,把当时的蛮夷势力打败,统一了这片土地,并建立了一座城池,取名为“庆安城”,意为祈求这片土地能够安定平和 。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座城市曾多次更名 , 最终于1949年定名为“安庆市” 。如今,安庆市已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苏皖赣三省区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 。
宝鸡地名的来历【安庆简称宜城的由来,宝鸡地名的来历】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
“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
始置 , 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 , 含“平安吉庆"意
安庆简称宜城的由来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 。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 , “作盛唐枞阳之歌" 。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 。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 。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 , 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 。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 , 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 。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建国前夕安庆市即成立,此后一直是安庆专区、安庆地区行署的驻地,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但安庆的行政规格和行政区划发生多次嬗变 。
1949年4月成立安庆市,5月成立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 , 辖安庆市和怀宁、桐城、桐庐、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8县,专区行署驻地安庆 。1951年10月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合署办公(1952年4月并置安徽?。睬熳ㄇナ榘不帐 。?。1952年1月池州专区撤消 , 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5县划归安庆专区 。同年,安庆市升为省辖市 。1956年又改为专辖市 。1961年升为省辖市 。1965年复降为专辖市 。同年恢复池州专区,贵池、东至、铜陵、青阳4县划出安庆 。1968年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 。1979年4月改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安庆地区行政公署 。同年安庆市再次定为省辖市 。1980年1月撤消池州行署所属贵池、东至2县并入安庆行署 , 至此安庆行署辖怀宁、枞阳、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至10县,行署驻地安庆 。1988年9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撤消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地市合并后成立新的安庆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 辖桐城、怀宁、枞阳、太湖、宿松、望江、岳西、潜山8县及大观、迎江、市郊3区 。
安庆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故安庆乃安徽之源 。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 。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 。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 , 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 。熙宁八年(1075)在同安桥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币 。南宋在此建城,这里已有着自汉晋以来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 , 手工业发达 , 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
安庆地处要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 。三国(吴)时期(2 14—237)有军事重镇皖口城,吴、魏在此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
同时安庆自古还是佛事禅场之处 。东晋咸和年间(327—334)童师和尚在万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建造石山寺 。隋代开皇年间(58 1—600)即有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 。北宋的建隆(960)、开宝(974)和崇宁(1 102—1106)年间,先后有伏虎禅师、涵万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宝善庵 。禅学思想是佛法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最能体现中国佛教的特殊性,安庆在禅宗发展史上发挥过承上启下的作用 。南朝初期达摩来到中原,将禅宗心印和《楞伽经》传于禅宗二祖慧可 。二祖慧可晚年|“入司空山”传播禅宗思想,并找到传人三祖僧璨,僧璨传至四祖道信,道信再传五祖弘忍 , 如此代代相传,薪火不断,禅宗才得以广泛传播和发扬广大 。
剑门关有什么历史故事1、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 , 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 。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 , 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 , 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
2、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 。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 。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 , 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 , 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 。
此说虽然荒诞 , 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 , 境内文风果然昌盛 , 才人辈出 , 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 。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

安庆简称宜城的由来,宝鸡地名的来历

文章插图
3、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迎江寺被赐予的匾额不少,明光宗赐“护国永昌禅寺”匾额,乾隆皇帝赐“善狮子吼”匾额,慈禧太后赐“妙明园”匾额,光绪皇帝赐“迎江寺”匾额 。正是在光绪皇帝赐的匾额——“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个点 。这自然是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的 。
4、据说,莲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黄某开辟的花园,名“黄家园” 。到清代,“郡人治以为园 , 种莲蓄鱼,游钓其中 。湖水以凿渠出水门入州河(丹江)”
《直隶商州志》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秋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两次暴雨 , 丹江溢涨,洪水进水门入城,洼地莲湖屡遭水淹 , 汪洋一片,水面扩大,鱼雁生栖 , 荷红鱼跃,为一天然湖泊 。
5、关于小南门,历史上有段传奇故事 。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长江大水,“江潮入郭,漂溺民居”,安徽巡抚托庸先以礼相待,百般求祈,但没有效果 。
万不得已,便亲自率官兵出康济门,“命隶迎潮头抛铁索 , 杖之三十” , 这江水也属“打”的,居然老老实实向下退了数尺 。事闻天子,龙颜大悦,当即赐题“江国风清”为康济门城楼匾额 。此事虽为传说 , 但老《怀宁县志》有载,也不由人不信 。
参考资料:
安庆文化历史简介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 ,  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 , 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安庆历史介绍 , 希望能帮到你 。
安徽安庆历史介绍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
安庆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 。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 。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 。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 。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
安徽安庆历史沿革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 , 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 。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 。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 。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 。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 , 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 。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 。此地濒临长江 , 易守难攻 。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 , 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 , 沿用至今 。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 , 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 。由于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庆同时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 。故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
1949年4月,安庆解放 。并与同年设立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属皖南行署区 , 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 , 驻汤家沟***等8县 。1951年桐庐县改名为湖东县 , 1955年7月1日湖东县改名枞阳县
1949年设安庆市 , 由安庆专署领导 。1951年安庆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辖 。1952年安庆市由省直辖 。1960年安庆托安庆专署领导 。1961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
1949年设安庆专区,属皖北行署区 。安庆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原驻石牌镇 现驻高河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 。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 。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 。辖13县 。
1955年7月1日,湖东县改名为枞阳县,驻枞阳镇 。
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 。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 , 划归安庆专署领导 。辖1市、12县 。
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 。辖1市、11县 。
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 。
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 。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 。辖1市、8县 。
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 。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8县 。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安庆地区辖8县 。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 。
1996年8月20日,撤销桐城县 , 设立桐城市 。属安庆市代管 。
2005年5月13日 , 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 。
2011年,宿松县被确立为安徽省直接管理县体制试点县 。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覆将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国函 181号***
2016年1月4日 , 安徽省正式宣布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安庆市现管辖3市辖区、6县、代管1县级市 。
安徽安庆历史介绍的人还:
1.安徽安庆的人文历史
2.安徽省安庆历史发展介绍
3.安徽安庆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4.安徽文博园导游词3篇
5.安徽省地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