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和立春有什么区别,北方立春和打春的区别


打春和立春是两个不同的节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
打春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通常是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或初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爆竹、放烟火 , 以此来驱赶冬天的寒气,欢迎春天的到来 。打春是一种传统的迎春活动,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是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是春季的开始 。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标志着春天到来 。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农业丰收,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迎春天的到来 。
因此,虽然打春和立春都与迎接春天有关,但打春更强调的是在过去的冬天远离寒冷、开启春节假期的欢庆、祭祀氛围,而立春则更重视春季的开始和农业生产的繁荣 。
北方立春和打春的区别没有区别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 如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活动,有打春牛和咬春之习俗等 。各地传统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 , 但是归于一点,都是庆祝新春的开始,寄予新的希望 。
【打春和立春有什么区别,北方立春和打春的区别】立春 , 也称打春 , 是春节前后的重要节气 , 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 。夏朝时,曾经以立春日为正月节 。现在的立春 , 一般在阳历2月4日或5日,而农历有时在腊月 , 有时在正月、二月 。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 。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 , 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
立春和打春是一个节气吗是一个意思 。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 。

打春和立春有什么区别,北方立春和打春的区别

文章插图
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 , 那一线以南地区 , 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时至立春 , 在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风和日暖、万物开始生长,气温、日照、降雨等,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可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
北方立春和打春的区别没有区别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 如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活动,有打春牛和咬春之习俗等 。各地传统不同 , 风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是归于一点,都是庆祝新春的开始,寄予新的希望 。
打春是中国民间风俗 , 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在古时民间有在立春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迎立春 , 祈福五谷丰登 。立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中国旧俗 。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春牛” , 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 。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 , 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 。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
告别打春迎来立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
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对我们国家的二十四个节气并不陌生,立春就是其中一个节气,但很多人对打春和立春的概念并不熟悉 。下面为大家分享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 。
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1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准确的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 。而打春就是立春,所以打春和立春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打春是立春的俗称 。
立春的俗话有非常多,除了打春,还有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
立春的立字,是“开始”之意 。立春的春字,是春天的意思,代表着温暖、生长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
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立春是岁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 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
现在我国比较看重的节日是过年 , 也就是阴历的一月初一 。而在秦汉以前,最注重的节日则是立春这一天 。像是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 , 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 。
立春这天,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
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2
打春是立春的俗称,是春回大地的节气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 。
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日 。在周代,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 。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
由来
1、立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 , 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中国旧俗 。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 。身高4尺,长8尺 , 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
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 。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
2、旧时湖南一带无业游民,在春节前后,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叫做打春 。
打春和立春是什么意思3
立春节气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 , 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 , 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 , 自秦代以来 , 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 , 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
我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
立春节气的习俗
1、 立春节气习俗: 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 , 或各样奇装异服 , 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 , 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
2、立春节气习俗: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 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 , 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 , 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 ,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
3、立春节气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 , 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 , 画称“宜春画” 。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 。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
4、立春节气习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
5、立春节气习俗: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 , 五谷丰登 。
6、立春节气习俗: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 ,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 , 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
7、立春节气习俗: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 ,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 , 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每来报者均有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