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如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 。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 。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 , “年”狂叫着扑过去 。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 。
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 。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 , 用来驱赶“年”兽 。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过年压岁钱的含义
压岁钱通常是由长辈给小辈,以祝福小辈们能够平安度岁 。它代表了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美好祝福,也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健康吉利 。
给孩子压岁钱是属于中国人在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本身喜爱红色,因此压岁钱也都是用红纸包起来,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压岁钱,也叫压祟钱,压岁钱是属于汉族的传统年俗 。压岁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放置于床脚 , 这种形式的可以在《燕京岁时记》中查找 。另一种是最普遍的,也就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
关于春节的传说和风俗春节的传说是因为相传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 。
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 , 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 , 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
春节的习俗有:
1、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2、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在春节期间,每个地区还都有不同的歌谣:
1、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 二十三,糖瓜粘 , 二十四,扫房日 ,  二十五,推煤鼠(应该是糜黍 , 见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 , 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
2、北京:“二十三 , 糖瓜粘;二十四 , 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春节的传说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也有很多民间传说,那么春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传说一:年兽的故事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 。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 , 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 。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 , 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
传说二:春节接财神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 。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 。初四晚上 , 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 , 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 。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
传说三:腊八粥的故事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过了腊八就是年 , 喝一碗腊八粥,春节也就拉开了序幕,可以开始置办年货了!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传说四:万年创历法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 , 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 。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 。
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 。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 。
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 , 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
春节的习俗
1、贴对联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 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
2、包饺子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 ,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
3、年夜饭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
这就是关于春节的4个传说故事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春节的一个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春节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却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下面我带大家去具体了解一下 。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文章插图
春节的传说
1、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 , 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 , 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 , 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 , 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 。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 。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 , 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
2、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 , 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 , 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 , 以避邪防害 。后来 , 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
3、驱赶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这年除夕 ,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 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 , 臂搭袋囊,银须飘逸 , 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 , 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 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 , 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 ,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 ,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 , 纷纷换新衣戴新帽 , 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4、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 , 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 , 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
春节的习俗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 , 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祭灶
民间祭灶 , 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 , 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
贴春联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 , 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 , 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⑴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⑵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
⑶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是一次收获 , 也是一次播种;是一次结束,也是一次开始;是一种减少,也是一种增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希望 。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