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风水的讲究 祠堂建在寺庙墙外风水说( 二 )




宗祠即是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 。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 。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


祖厝风水的讲究 祠堂建在寺庙墙外风水说

文章插图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 。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 。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 。”(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 。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 。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 。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 。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 。”(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 。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 。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 。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 。
【祖厝风水的讲究 祠堂建在寺庙墙外风水说】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 。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 。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 。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 。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 。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 。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 。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 。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 。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 。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 。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