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公众被算法“绑架”

App上总有那么些广告弹窗 , 关也关不掉?社交平台上总会看到不想看的营销号?刚和朋友聊起一款化妆品 , 购物软件马上就给你展示相关商品?很多人日常都会被这样的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 , 甚至不少时候觉得它成为了一种困扰 。 不过 , 今后这样的流量造假、大数据杀熟可能行不通了 。 近日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 剑指算法治理痛点 。
算法是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 每个“网络居民”都和它息息相关 。 一些互联网公司打着“技术中立”的旗号 , 以个性化定制为名 , 利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推送、精准营销 , 不仅收获了流量 , 更获得了巨大收益 。 而不良营销信息也通过迎合用户猎奇心理 , 让哗众取宠、偏激错误甚至虚假的信息得以传播 , 误导公众 。 在这样“强势”的算法面前 , 用户往往无法拒绝、无权选择 。
其实 , 大数据本身是不具备情感和价值取向的 , 但它背后的算法应该成为正确价值观的载体 。 这或许正是《意见稿》发布的最重要目的之一 。 它明确了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 , 也可以拒绝使用其个人特征数据的算法推荐服务 , 同时规定软件运营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 , 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 不少人为此击节叫好:终于有希望摆脱算法推荐的“绑架”了 。
【别让公众被算法“绑架”】不过 , 算法监管仅仅依靠《意见稿》和企业自觉 , 其实很难形成长效机制 。 未来 , 用好大数据、管好大数据 , 并让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 需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等制度 , 需要企业守住价值底线、设立自省机制 , 也需要每位用户自觉抵制不良算法 。 只有多方协力 , 才能共同敦促大数据“向善” , 让网络回归清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