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昵称 风水缘起缘灭用作微信名


作者:韩军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
这是明代诗人杨士奇描写美丽淮安的画卷: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
美丽的村姑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

风水昵称 风水缘起缘灭用作微信名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水网密布,物产丰饶 。家住淮安的我,和大多数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一样与水结缘,与水为伴,并且终身与水为邻 。
小时候,老家的房屋住在涧渠边 。这是一条宽约五十米的河道,正常水面宽不足二十米,是新中国建国后,淮安县政府为了北乡六、七个乡镇灌溉而开挖的河道,遇洪涝灾害还负责泄洪 。
涧渠的水来自古老的里运河,为充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进入夏季以后,基本上三天就会放一次水,以满足农田用水需求 。这时候的河水较为混浊,不能直接食用,要用水桶挑回家后倒在自家的大水缸里,然后再用明矾在水中搅和一番,水中杂质完全沉淀下来后,待水缸中的水变得完全透明、清澈见底才能食用 。由于涧渠水是流动的,是活水,经净化处理后,喝在嘴里比井水要柔和得多,口感也好 。很多时候,为了省下买明矾的钱,村民们会到长满芦苇和水草的沟渠里去挑水,那里的水经水草和芦苇根净化吸收后,不见一丝一毫杂质,能将一米多深的水看到底,还不时见到小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荡 。这样的水清冽、甘甜、柔软,挑回家直接可以饮用,其水质和口感是现代市场上那些矿泉水所无法比拟的 。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里所说的吃并不是真的吃,而是利用自身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在家乡的涧渠河面上常会见到划着小木船撒网捕鱼的渔民,他们会在落日的余晖中靠岸收网,将捕获的鱼养在事先准备好的水桶里,以便次日一早去街上售卖 。如遇村上人家办喜宴则以低廉的价格出售,都本乡本土的人,不要钱人家是不会要的,只是象征性的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卖掉 。船上撒网或下丝网的没有在河面上架起拦河网的逮的多,基本上一个大队的河段就会有一张拦河大网 。水过千重浪,鱼过千层网 。鱼不可能被拦河大网捕绝的,会在拦河大网起网,或者在晴天晒网时逃出生天 。
由于拦河网、小鱼船捕捞和夏季河水湍急,涧渠河道上很少见到钓鱼的,而常会见到家前屋后的河塘或沟壑中偶或有老人或小孩在聚精会神的垂钓,正应了唐人郑谷在<<淮上渔者>>所描述的: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头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
水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在我们老家,十岁以前不会游泳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废物,几乎在小孩上一、二年级时,家长们就会利用沟渠河塘把孩子教会凫水,这些水上运动姿势和城里的游泳差不多,属自由泳一类的,不至于在洪涝灾害来临时,自家孩子因不会凫水而被淹死 。每年夏天,水性好的男孩子们会集中来到涧渠上大队唯一的木桥上跳水,这些男孩子不仅水性好,还胆子大,连短裤都不穿,清一色的赤身裸体,按高矮顺序进行跳水,当前一位入水后整个人冒出水面,后面的才能往下跳,不至人砸人受伤,以保证安全 。
一开始都是脚下头上直跳,到后来胆大的嫌不刺激,进行创新,头下脚上,只是两手放在头前面,防止头部接触地面受伤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也没有一家人在监护,要玩到下午五点左右才能回家,按父母吩咐,有的去割猪草,有的在家烧晚饭,也有的在家做作业,还有的纠集在一起到小沟、小河边捞鱼摸虾 。
长大成人后,那种在小河边戏水玩皮、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时光变成了美丽的画卷,镌刻进记忆的脑海 。每每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于睡梦中复制那一幕幕生动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