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 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 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 ,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

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

文章插图
清明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由来与含义
清明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 , 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 , 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 , 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 , 当上国君 , 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 , 却忘了介之推 , 他经旁人提醒 , 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 , 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 , 介之推是孝子 , 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 , 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 , 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 , 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 定为寒食节 , 规定人民禁止用火 , 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 , 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 , 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 , 围成圈儿戴在头上 , 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 ,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 , 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 , 约在四月五日前后 , 按农历 , 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 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 , 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时在春分后十五天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 , “清明”本为节气名 , 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本来 ,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 到了唐朝 , 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 , 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 , 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 , 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 , 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 , 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 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 , “田野道路 , 士女遍满 , 皂隶佣丐 , 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