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消息:“空腹血糖新标准公布了,放宽指标了,赶紧看看自己的血糖报告,也许你已经不是小糖人了 。”这样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市第四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海琳提醒,这是有人把血糖正常值、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友血糖控制标准这几个概念搞混了 。
血糖正常值
血糖正常值通常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值,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状态下静脉取血所检测的血糖值,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
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提到的我国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仍然延续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加上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即可诊断: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75克糖负荷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如果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需要再改日复查 。
有一部分人群的血糖是介于血糖正常值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医生把这些人通常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大军”,或者说他们已经一只脚迈入了糖尿病的大门 。与确诊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人群更应该被重视及积极干预,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是可以逆转、恢复到正常的 。
糖尿病控制目标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糖尿病诊断标准2020】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该立即采取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手段来控制血糖 。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非妊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如下: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看到这几个数值是不是很眼熟,就是网络上说的“新标准”,其实它既不新也不标准,它是大多数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能以此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已经出现糖代谢异常,否则就可能延误诊断 。
控制目标宜个体化
当然,血糖控制目标也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设定个体化控制目标 。比如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控制目标 。相反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目标,比如糖化血红蛋白<8%,甚至8.5% 。邵海琳主任提醒,如果盲目相信网络上一些非专业人士的不恰当的科普内容,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听取专业人员的指导 。(记者狄慧)
- 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霍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汉朝霍光和霍去病的关系好吗
- 脑部疾病的风水调理 脑瘫病人的风水
- 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冠心病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 特别爱吃糖是身体哪里出毛病了 吃糖是什么病的意思
- 癫疯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癫疯病的症状有什么
- 给狗看病的钱要花在狗粮上
- 糖尿病一定会得糖网 糖尿病交流网
- 玉米根腐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玉米根腐病的发病原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