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阳 风水雷泽( 二 )


从舜帝先祖的地望分析,王氏《泗志钩沉》说:“颛顼封其庶子穷蝉於姑幕,徙封少典氏于颛臾”,“姑幕传子敬康,至孙勾望浸衰,帝乃封白马于其地,而以一都之地徙封勾望于郚” 。勾望即舜的曾祖父 。颛臾、姑幕、郚三地皆距雷泽不远,位于姚墟附近 。由此可知,舜生于雷泽附近的陶墟(姚墟)是可信的 。再从舜早期活动的地域看,《史记》 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寿丘即今济宁的曲阜,负夏亦称负瑕即今济宁的兖州 。可见舜早年耕、稼、渔、陶、作什器、就时等活动,就来往于距雷泽几十公里之内的兖州以东一线 。由于舜德高望重,且以孝闻,深得民心,影响日远,后被尧帝发现,“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
在雷泽历山周围,遗留有众多有关舜的历史遗迹 。元代《舜帝庙碑》载:“出泗水县治,溯朝阳而行,八十里之遥,有山曰历山,世传为舜帝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台,遗迹者甚多,山之东有祠,有石刻,金大安元年重修也” 。明嘉靖十年《重修舜帝庙记碑》文:“泗邑东南七十里有历山,乃故圣君大舜耕稼之地也” 。又有明碑记:“泗邑东去封内七十里,有历山,山之左有民舍千余家,自古为集 。村依山名焉,为先帝大舜耕、陶、渔之处也” 。《史记》载: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从文革时期于历山村东舜帝庙西沟的出土文物及沟两侧所裸露的古建筑痕迹中,可以辨认得出,历山确是古代一座规模较大的城邑 。2010年,山东省考古队对历山遗址进行了部分考古发掘,面积达2.1万平方米,发掘出沟1条,墓葬3座,建筑基址3处,出土有陶罐、瓷盘、瓷碗、铜簪、铁锄等物品 。历山村东有舜帝庙村,该村西北有舜帝庙一座,占地十余亩,殿宇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 。庙宇庄严肃穆,气势恢弘,庙内古碑众多,松柏参天,奉祀舜帝及娥皇、女英 。前有舜桥、舜井,可惜毁于文革期间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金代大安元年(1209年)重修庙碑,文曰:“创建久远不可考” 。《费邑古迹考》 亦言“立庙于斯,其由来远矣” 。雷泽湖西缘亦有舜井一口,俗称驸马井,所在村庄就叫驸马井村 。因舜娶尧二女为尧女婿,井名由此而得 。我于去年曾前往探访,见井已废弃,井旁石碑倒地,井沿石壁因磨损日久留下深深的沟槽,井旁有新立的济宁市泗水县文物保护石碑 。倒地石碑上有乾隆四十五年的“重修石井碑记”,碑文记载井为驸马所建,并记述了舜的姚姓后裔主持修井的事迹:“我驸马井旧有石井一座,创造不知始自何代,因名驸马井,是知驸马为之于前者也 。有本里姚君讳之兰者,曾君讳尚文者,不忍坐视 。慨然有志重修,……于是有驸马为之于前而美斯,后有姚君为之于后而盛斯传美,是为记” 。
王献唐先生生前曾亲临雷泽历山一带实地考察,采取“以地名证之,氏族证之,乐歌证之,母族证之,庙祀证之,族裔证之,官司证之,凡数十余事”,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姓氏学等多学科的深入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舜为泗水之人,已成定谳 。《世纪》诸书冀州之说,可不攻自破矣 。以舜为泗人,而泗有历山、雷泽诸处,知史籍所载重华耕渔之地,皆确然不诬 。更知所载伏羲居处之雷泽诸地,亦确然不诬 。当羲皇之前,已有各地之名,伏羲生长于此,居住于彼,族人相传,史籍各就生长之地分别纪之 。其后帝舜亦生长于此,而耕渔于彼,史籍亦各就生长耕渔之地分别纪之 。二帝同为泗水之人” 。至于各地的多处雷泽历山,有的有山无泽,有的有泽无山,有的虽有山有泽但地在东夷之外,有的虽处东夷地区但地势低洼,与二帝所处洪水泛滥时代情势不合 。凡此与二帝发迹之史实皆不相符,足见二帝发迹之处只能是泗水雷泽历山,其余都是二帝走出雷泽,自东徂西,进入中原之后,族迁名随之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