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阳 风水雷泽( 三 )


雷泽地区作为伏羲虞舜二帝发迹之地,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山泽秀美,风景奇异,自古就是绝好的游览胜地 。明代更将“雷泽秋声”列为著名的“泗地十景”之一 。
雷泽湖地下为石灰岩层和砂岩层地质结构,湖底满布石灰岩巨石 。经过千万年的湖水溶蚀,一些湖底巨石出现巨大缝隙和洞穴,湖水便漏入地下,与地下水汇合后透过石灰岩溶隙及砂岩断层,向西流至陪尾山麓涌出 。湖水夏季涨满,秋冬漏涸,因此雷泽又名漏泽湖,当地居民俗称漏斗湖 。对于漏泽奇观,古籍志书多有记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陶“墟有漏泽,方十五里,渌水澂渟,三丈如减 。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 。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 。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 。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 。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 。”元代于钦《齐乘》记:龟山“西南十余里有漏泽,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先有声,居人扈穴取鱼,随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 。”《黄志·漏泽记》载:“泽中之穴,怪石嶙峋,外险中虚,容数十百人 。”王子襄《泗志钩沉》则云:“湖心突起攒石,立秋后水泄石窦,其声如雷,雷泽之雷义起于此 。”光绪《泗水县志》载:“漏泽湖,亦名雷泽湖,在城东五十里 。中有石窦,伏秋多雨,众水灌入,渟滀十数里 。秋后石窦自开,湖水下沉,其响若雷 。”明代于慎行在《游泗上泉林记》写道:“问水所从来,盖出雷泽云 。泽方数十里,春夏水拍空,秋冬则涸 。其涸也如雷鸣,一夕而竭,水溢陪尾山下,为泗诸泉 。常有泽中器物浮出,斯已神矣 。“各种记载虽穴数不一,方圆不同,情景有别,但从中亦可略见其概貌 。
自古以来雷泽湖水就是泉林泉群的主要地下水源,堪称泗源之源,圣源之源 。它不仅孕育了伏羲、虞舜二帝,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而且哺育了孔孟颜曾众多先贤,成为儒家文化的摇篮 。因此古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揽胜,观光吟咏,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唐代校书郎李潜写有《漏泽赋》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送乔仝寄贺君》中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诗句 。明代文学家于慎行《泉林歌》赞之曰:“雷泽万顷波, 澎渤如万马 。陪尾镇之不得溢, 酾为灵渎出其下 。”明代泗水知县张祚在《泗地十景咏?雷泽秋声》诗中吟咏道:“春水盈盈秋复竭,雷泽隐隐振虚豅 。须知太极相循理,只在阴阳消长中 。”明代泗水知县尤应鲁在《游泉林得泗上民风歌》赞叹曰:”岩壑奔腾赴雷泽,漾漾湖光百谷王 。岗陵叠障无从泄,一声秋响裂地藏 。暗穿万窍疏石窦,喷薄泉林涌流洸 。莫言此说是虚诞,趵突古传有弃糠 。” 透过史籍的种种记述以及文人墨客的吟咏诗篇,可以遥想当年漏泽的壮美景观 。入夏湖水涨满,碧波万顷,渌水澂渟,鱼虾游弋,四周草木丛生,蝉鸣蛙唱,一派江南风光 。一声秋响,石竇自开,水穿地窍,涌入泉林,声若雷鸣,惊心动魄,数夕漏涸,倾陂竭泽,鱼鳖暴鳞,不可胜载,居民捕鱼,其喜洋洋 。这样的情景不知延续了多少世代,及至清末,“石窦泥土淤塞不复开”(《光绪泗水县志》),湖漏不再 。请杨佑廷《雷泽湖考》说:当时“石穴既不复存,湖水秋后只潜消,雨水少则涸出者多,雨水多则涸出者少 。冬前春初尚可种麦,夏秋可渔,但不若旧传之奇异耳 。”我村就位于雷泽湖旁,村里的土地有一大半在湖里 。记得建国初,每到盛夏初秋,湖里还是一片汪洋,但秋季还能种植一季抗涝的高梁,每到杀高梁季节,村民们便争相去湖水里抓鲤鱼 。到了1958年前后,济宁市泗水县罗县长带领群众在湖西开挖“回龙套沟”,将湖水引入西面的洙水河道,再汇入泗河,名为“雷泗新河” 。后来又在湖东南治理了跃鱼沟,增加泄洪,开渠放水 。由此沧桑巨变,千古雷泽风光不再,沧浪湖水变为沃野良田 。历史上名播遐迩的“雷泽秋声”胜景也被新的“泗水十景”所取代 。但时至今日,湖区周围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多数对当年漏泽湖情景仍有记忆 。出于好奇,前年我曾实地探访过雷泽湖的漏眼,在灰泉村和南近台村位于湖区的田地里找到了两处漏眼的大致位置,因表面已被田地覆盖,无法看到他们的真容 。印象较深的是仲村镇南近台村的一位老者马全来,非常热心地带我去察看了一处漏眼的具体位置 。该漏眼位于南近台村南湖十三亩地的东南角 。现在此处地面平整,遍植杨树,已经看不到漏眼的任何痕迹了 。据他记忆,早年间该村村民马景武曾经进入该漏眼探视 。漏眼的上部空间较大,约有一间屋大小,向下有一个较窄的深洞,深不可测,用五六根担担绳子(每条三四米长)连接起来也没能够打探到底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