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小学语文教科书上选入一篇杜甫的名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初看之下 , 总觉“两个黄鹂”用得别扭 , 印象中好像过去我们学的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
带着疑问赶紧查书 , 把家里从古至今出版的杜甫集和唐诗选集翻了个遍 , 均未发现版本上的“异文” , 都是作“两个黄鹂鸣翠柳”!

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那么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印象如此呢?搜索网络 , 发现和我一样的人还真不少呢!甚至不少大学教授发表论文时 , 还将此句引用错!
那么是用“两个黄鹂”好 , 还是“两只黄鹂”好呢?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啥是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唐代用“只”做量词的情况很少见 , 一般都是当成“只是”和“仅仅“的意思来理解 。比如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都是这种用法 , 做量词的用法几乎找不到 。
这个是不对的 , 用的少 , 不代表没有 。
比如白居易《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老鹤两三只 , 新篁千万竿”、《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朱顶鹤一只 , 与师云间骑”;
刘禹锡《有所嗟》“只应长在汉阳渡 , 化作鸳鸯一只飞” 。
这些写禽鸟时量词都用了“只” , 这种情况在全唐诗中不会少!
第二种说法从诗的格律上看 , 用“只”字 , 从平仄上来看不如用“个”字完美 。
绝句有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 , 这首诗的平仄即为其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只”字属于平声字 , “个”字属于仄声字 , 所以只能取“个”而舍“只” 。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 。杜甫号称“诗圣” , 写诗讲究格律 , 为了平仄相调 , 选择了用“个” 。但也不完全肯定 , 因为杜甫诗中也有很多绝句不符合格律 。
其余还有从诗句的艺术角度分析的 , 这里就不讨论了 。但这些说法都没解释 , 人为什么会有记忆上的误差 。
我认为造成此种现象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用“两只黄鹂”确实比“两个黄鹂”更恰当 , 禽鸟的量词用“只”更符合现代人的认知 。杜甫作此句诗很可能原先用的是“只” , 因为平仄 , 才改成了“个” , 他自己也未必读得顺 。
二是大家可能看到一些书里或者网上错误引用此句多了 , 于是出现了思维惯性 。认为应该作“两只黄鹂鸣翠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