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魏忠贤做过的事有什么功绩 魏忠贤的功与过评价( 二 )


可惜,对于一个总揽帝国全权的大政治家来说,魏忠贤农民、倒马桶者、伙食管理员的经历太过苍白 。
他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又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虽然胸怀大志,他治理的大明天下不可能不走向空前的混乱 。
不懂硬要装懂,用错误来掩盖错误,这是魏忠贤执政时常见的现象 。有一次,礼部官员李恒茂在一份奏折中用了“曹尔桢整兵山东”一句话,被魏忠贤抓住了把柄 。
由于不久前曹尔桢刚刚买通魏忠贤的关节当上了山西巡抚,说他“整兵山东”,无疑是错误了 。魏忠贤抓住这个把柄,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的精明,如果李恒茂立刻认错,再颂扬魏忠贤一番,肯定就安然无事了 。
谁知李恒茂自觉委屈,偏要上书辩解,说曹尔桢本为山东布政使,虽已升职,但未赴任,说他“整兵山东”符合惯例 。
这番不识趣的辩白让魏忠贤恼羞成怒,以“不恭”的罪名削了李氏的官籍 。李氏好好的一个前程就因为这样一次莫名其妙的误会给毁了 。
由于缺乏起码的从政经验,所以魏忠贤解决政务难题时,常常会别出心裁,让人哭笑不得 。
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魏忠贤为此想了一个绝招:明朝资深大臣有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不过,这些人每年要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 。魏忠贤于是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进马 。
在这幕喜剧中,魏氏表现出了小农式的狡黠,然而,这区区几百匹马于事无补,徒然让人笑话而已 。
02、魏氏集团
东林党人对魏氏当然不以为然 。不过他们之所以反对魏忠贤,根本原因还不在于魏忠贤的水平太低,而在于魏忠贤的身分 。明朝祖制,太监不可干政 。因此,在魏氏掌权之后,各种反对的奏疏就一上再上 。
天启四年六月,东林党人的代表,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书历数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指责魏忠贤夺皇帝之权,恣意专擅;
指责魏忠贤擅改成例,破坏法度;指责魏忠贤僭越,出行时俨然是天子的派头 。这一上书实际上成了东林群臣对魏忠贤发起总攻的动员号令 。
六七八月,弹劾魏氏的奏折蜂拥而至,竟多达七十余章 。从大学士、尚书,到普通的京官,都加入了这一行列 。一时间,紫禁城上空乌云密布 。
不过和历代皇帝一样,天启帝对这些朝臣们绝无好感,而对魏忠贤的忠诚,他从不怀疑,这个在自己身边侍候了几十年的老仆像狗一样驯服听话,主仆二人情深谊厚,这种情谊是几十年共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绝难打破 。
他坚定地站在魏忠贤一边,同意魏忠贤把杨涟的奏折留中不发,也就是不予答复 。
在以后的日子里,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任从未动摇,他与魏氏风雨同舟,义无反顾地做了魏忠贤的坚强靠山 。
皇帝的态度让朝廷的政治天平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魏忠贤的地位不可动摇,因此,许多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立刻转变风向,果断地向魏忠贤投靠 。
天启四年春,内阁大学士魏广微第一个敏锐地感觉到魏忠贤势力已成,急忙以同乡兼同姓的身分交结魏忠贤 。
天启四年八月,巡按御史崔呈秀由于贪污受贿,被革职查问,投奔魏宅,要求做魏忠贤的养子 。崔呈秀很快复职,以后又迅速上左都御史、少傅兼太子太傅,成为朝廷重臣 。
很短的时间内,一批大臣就聚拢在魏忠贤身边,而且形成了滚雪球效应,越聚越多 。出身农民的魏忠贤在组织自己的集团时,本能地想到了模拟血亲关系,所以他大认干儿义孙,这样他才能对这些人放心使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