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台土味浓 。椰林下,稻田边,人们寻一片开阔的空地,垒起土石台,在台上搭起简单的框架,便成了一处露天戏台 。

文章插图
海口秀英区永兴镇美梅村的戏台 。海南日报记者 罗安明 摄
文昌市东阁镇福田园村老村支书符国进介绍,为了满足看戏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该村村民、华侨自发捐建了戏台,以及作为戏台“固定搭配”的公庙 。起初,戏台上框架部分用竹木搭建,后来升级为钢管,戏台前也建起了一排排混凝土长凳,有了固定座位 。戏台后方建有一个方形石台,作为演员的梳妆台,但与多数乡村戏台一样,没有专门供奏乐用的副台 。
乡村戏台设施简单,有时会给演出造成阻碍 。比如,戏台没有顶盖,突然下小雨时,演出不停止,观众在台下撑伞看,演员在台上冒雨演 。吃过淋雨的苦头,后来,戏团都会自带布料铺设顶盖 。
露天戏台,气温不能人为调控 。“冬天天冷时,穿戏服不厚的话就会受冻 。夏天最惨,热得满身汗,一场戏下来,换五六次打底衣是常有的事 。被蚊子咬也是家常便饭 。”符传杰说 。
由于戏台搭建得不牢靠,符传杰还碰到过灯光设施从空中掉落、戏台因淋雨部分崩塌等情况,所幸这并不多见 。“以前演出前,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提前考察场地,做好搭建工作 。现在用手机联络很方便,我们会提前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戏台情况,指导当地人员搭建 。”
除了农村,乡镇居民偶尔也因各种喜事“绑戏” 。戏台一般也是临时用竹木搭建的,演出时现场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
戏台之“戏”亦悠长
有演出就有戏台 。琼剧发展的背后,是戏台演变的历史 。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琼剧》一书介绍,海南的固定性石戏台,为清代所建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海南各地的民间会馆、公馆、祠堂内,相继建起石戏台 。嘉庆年间,海口数十间庙宇均建有固定戏台 。这些戏台每次演戏,都会吸引附近街、坊、村庄的居民前去观看 。
清末至民国初年,海口、府城等地,市镇戏园开始出现 。其以要闹宽阔之处为场地,一般由地方豪绅富贾出资,用竹或枋木建成,设固定座位 。光绪年间(1875—1908),海口建起第一家营业性演出场所永乐戏院 。随后,中华大戏院、冠梅戏院等相继建成 。
部分老戏台(院)历经传承,至今仍在使用 。在海口骑楼老街自在咖啡馆的后院,有一个自在戏台 。该戏台前身是海口富商张天元私宅,于1931年建成,1973年毁于台风,2014年复建,依古法修旧如旧,古色古香 。现为海口市琼剧团驻骑楼老街固定演出点,逢周末有演出 。

文章插图
海口骑楼老街的自在戏台 。
新中国成立后,琼岛各市县及一些工矿企业,相继建起营业性的戏院、影剧院或礼堂,以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和召开会议用 。这些戏院、剧场,较之以前的演出场所,在演出空间、声光设置、卫生条件、防水设施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改革开放后,农村庙会、节庆等各种民俗活动复苏,村民“绑戏”越来越多,因此也掀起了一波建戏台的热潮 。
在城里,不管是政府建设的堂馆,还是高校的礼堂,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的戏院、剧场要好 。2010年,海南省歌舞剧院落成投入使用,成为海南首个具有多重科技组合和先进配套设施的专业演艺场所,是大型琼剧演出的首选 。
而无论是乡村市井戏台的土味十足,还是城市戏院的专业先进,其背后不变的,都是海南人对“海南戏”那份浓浓的爱 。
- 王不留行长什么样子图片 王不留行片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 儿童幽默小故事简短 儿童笑话故事大全
- 芝麻糊配方大全 黑米芝麻糊的做法
- 亚马逊海外平台有哪些?哪些好?
- 预防狗狗攻击的方法
- 美女大胸MM mm美胸
- 自己主持婚礼主持词 婚礼主持词大全完整版
- 衣服尺码有哪几种该怎么选 smlxl分别是多大码
- 安装防盗门门框与墙面缝隙大 防盗门框和门扇有缝隙怎么处理
- 广东风水宝地坟墓图片 横县校椅镇谢氏祖坟位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